靠粮食还能赚钱吗
农民、种粮大户、经纪人、收储、加工、销售……是这些重要的环节组成了一条完整的粮食产业链,在产业链下游环节连续多年遭遇“稻强米弱”的行情后,人们开始担心:上游的参与者还有钱赚吗?
大户:今年一亩地能赚450元
在国家大力推广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的当下,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合作社制等已经成为很多地方种粮的主要方式。对于大户们来说,除了每年固定的卖粮收入外,农机、农资等都能享受到来自政府的补贴,似乎当这样的“新农民”远比“上班族”要来得痛快。“今年一亩地大概能赚450元吧。”面对大丰收,南京市六合区横梁街道的种粮大户沈宝华笑着说。
沈宝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今年承包了370亩土地种粮食,每亩地一年的流转费用是650元,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成本和水电、人工、收割、运输等成本加在一起是每亩1500元左右,也就是说一亩地的总成本约2150元。今年套种的小麦亩产700斤,售价1.18元/斤,水稻亩产1300斤,售价1.38元/斤,每亩的粮食产出折合约2600元。“省内各地情况不一样,就算同一地点的情况也不一样,比如我们街道的‘万亩良田’承包价就是750元/亩,苏北有些地方少的才500多元一亩。但总的来说,这几年种粮大户都不亏。”
那么,当真像沈宝华说的那样,种粮铁定不亏?在东台市,承包了近2000亩土地种植小麦和玉米的大户张传群就急坏了:“去年四五月时玉米最高能卖到1.3元一斤,现在才7毛多,小麦去年1.37元/斤,现在是1.18元,今年亏大了!”张传群说,玉米和小麦在今年的跌幅实在罕见,原先存了一部分等着托市,可托市真的来了,粮站却说仓容满了收不了……“种了十年粮,第一次亏成这样。”
经纪人:转做稻谷烘干应对风险
近年来暴露出的仓容问题,让粮食经纪人这个职业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从农民或者大户手里收购稻谷再转卖给加工企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确实解决了售粮环节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对于“中介”、“中间商”甚至是“二道贩子”这样的称呼,他们其中的一些人早已习以为常。
在扬州市的粮食主产区宝应县,当地收粮大户宝粮集团开始和种植大户开展订单农业和农企对接合作,这也让当地的经纪人数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一方面没了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今年粮价波动又太大,只能想其他办法了。”家住宝应县夏集镇芦沟村的尤千华说,为了应对市场风险,他刚刚和人合伙购买了一套烘干设备放在外地一个三级储备粮收购点,通过给稻谷烘干来“平稳地”赚取利润。
“平均100斤稻谷烘干的成本在3元左右,而我们也是按照成本在收费,赚钱主要是通过‘折斤’。”尤千华介绍,比如含水量在20%左右的稻谷,要达到含水13.5%的入库标准,那么每100斤就能“折”6.5斤,而这6.5斤按托市收购价就是近9元钱。“现在找场地晒稻谷难,粮站又不愿意花钱购买烘干机,所以他们就开始和经纪人合作,大家各取所需。”不过,可不要小看了这一台简单的烘干设备,从机器购置到场地、配件、燃煤,一次性投入成本在200万元左右,对于平日里“兑现”惯了的经纪人来说,这样的投入回收期着实有些过长。“但总比亏本强。”尤千华笑着说。
普通农户:我们早就不种田了
同样是在六合区,在雄州街道农户朱京平的记忆中,以往每到农忙时节,一个庄子上的人都去自家的地里帮忙收割、晒稻、打场,场面是何等的热闹,但如今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我们一户有2亩地,3年多前就流转出去了,现在早就不种地了。”秋收时节,记者在朱京平家的前院看见,门外几十米处就是成片的农田,大型的收割机往来其中,但这样的场景却似乎难以吸引近在咫尺的朱京平。
“3年多前种地,一亩地补贴种子、化肥、农药加在一起才30多元,我们家两亩地也就补贴100元不到。现在流转出去了,反倒落得轻松。”朱京平表示,在他们庄子上现在已经没有人种粮了,仅有一些人在自家附近开荒出的几分地里种点蔬菜。当年成片农田流传给一位浙江大户时,对方和他们签了5年的合约,每年补贴450斤稻谷的钱作为流转费用。如此算来,当地拥有土地的农民,今年依靠土地带来的纯收入也就一亩地不到600元。
而450斤稻谷,除去烘干后,折合现在托市价格售价还不到600元,按照一户三口、每年消耗大米约300斤来计算,每年买米需要花掉近700元。在生活高成本的当下,这样的“买卖”对于农民们来说,真的很难说是赚了还是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