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大力推进美丽移民乡村建设
自2006年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以来,我省累计投入水库移民扶持资金99.71亿元,建成一批美丽移民乡村项目。村里环境美了,村民口袋鼓了,村集体经济强了,水库移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高。
以水为脉,塑美乡村振兴之形。我省以水破题,通过实施水库移民后扶政策,着力完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生态环境修复整治、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石梁河水库是我省最大的人工水库,也是支撑连云港市及东海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水源地,兴建水库时搬迁移民多达10万余人。由于一度无序采砂、圈圩养殖等,上世纪末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环境脏乱差。自2006年至今,水利部门持续投入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4.37亿元,重点加强区域湿地、生态景观带和水利风景区环境建设,实施库区和移民村水系连通生态工程,因地制宜发展苗圃种植、农业采摘、特色小镇、旅游观光等绿色产业富民工程,配套建设服务中心、活动广场等,打造了一批美丽移民乡村,石梁河库区日益成为东海乃至周边县区市民节假日休闲康养打卡地。
以水为媒,筑牢乡村振兴之根。乡村振兴,产业为先。在美丽移民乡村建设过程中,我省坚持把引领移民群众增收致富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实际,通过开展精准帮扶、实施产业扶持、开展技能培训等,持续激发移民村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更多移民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十三五”期间,我省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建设较大规模工业厂房、高效农业设施、物流仓储、电商营销平台、乡村民宿等项目145个,65个水库移民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摘帽”,移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部分超过当地平均水平。茅山脚下的句容市西冯村,草坪苗木种植是其传统产业。水利部门因地制宜,利用移民后扶政策促进当地草坪苗木产业发展。通过整治沟渠涵闸、实施护坡衬砌、升级道路桥梁以及兴建农民技术培训中心、花草苗木交易用房、装卸集散地等,积极支持花草木专业合作社升级转型,还聘请专家技术指导,逐步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2017年,西冯村成功注册了“西冯草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打响了品牌知名度,草坪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有力带动当地村民致富奔小康。2021年西冯村集体经济收入460万元,农民人均年入4.8万元,花草木销售达2.8亿元。
以水为魂,培育乡村振兴之基。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我省在美丽移民乡村建设中注重文化浸润,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鼓励移民人口较多的移民村建村史馆、乡贤馆、水情教育馆,弘扬良好家风、社会新风尚,推动文化传承,探索建设文化村,让文明之风吹遍乡村沃土。溧阳市桂林村是天目湖镇移民人数最多的乡村之一,以整村推进美丽移民乡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当地茶叶生产、农家乐、生态旅游等业态发展,新建乡贤馆,让人们领略自然人文风貌、品读革命烽火故事。桂林村志愿服务蔚然成风,每年多次举行爱水节水护水等各类培训服务活动,有效促进了民风好转,提升了村民爱家爱护环境的热情。
用心用情真心关爱三峡移民,我省结合各地特色和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帮扶措施和优惠政策,多措并举拓展移民增收渠道,解决生产生活方面困难。移民管理机构每年组织开展移民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发动移民根据自身需求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促使移民掌握新技能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多渠道多途径牵线搭桥,提高三峡移民就业率和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