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常态下放大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江苏省农信系统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江苏农信系统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如何实现今年的发展目标?
新年伊始,江苏省农信社理事长王晨曦表示,今年,省农信系统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最新定位,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要按照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服务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把防控风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不断提升行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全面服务能力,在服务“两个率先”大局中更好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创新发展,服务三农转型
“全行业要主动融入江苏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效,全力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王晨曦说。
优先支持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全系统要顺应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做好现代农业和规模农业金融服务,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重点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研发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支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高效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高效设施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业更有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大力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进程,全系统要对接县域产业格局,支持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县域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为切入点,顺应产业转型升级趋势,大力支持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和功能培育,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扎实做好科技金融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努力实现小微企业投放量质并举的目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中农民财富增加趋势,积极满足宽带下乡、家电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金融需求,对农民在家电、汽车、房产购置及旅游、教育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做到应贷尽贷。
切实做好普惠金融服务的配套与提升。围绕农村生产季节规律,优先满足春耕春种、夏收夏种以及秋收秋播的资金需求,始终做好农户小额贷款投放工作,保证对千家万户农业基本生产资金的供应。进一步拓展“阳光信贷”标准化服务内涵,继续向小微企业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伸,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着力深化适应农村全面改革的创新服务。抓住农村“三权”确权颁证机遇,主动参与今年启动的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质押融资试点,创新优化贷款担保方式。有序推广金融支持家庭农场试点,做好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与支持。全面推广小微企业转续贷方式创新试点成果,开发丰富针对性的信贷产品与服务方式,完善推广标准化审贷的小微企业信贷工厂模式,提高小微企业服务效率。
积极作为,助力实体经济
“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要求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保持面向实体经济的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王晨曦表示,全行业要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合理保持增量,充分盘活存量,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针对性强、附加值高的金融服务,实现与地方经济的共生共荣。
在区域产业格局变动中,要主动作为。全行业要深入落实全省新一轮区域发展布局,找准自身定位和优势,做好针对性金融服务。苏南地区农商行要抓住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在支持苏南创新发展上有所作为;苏中地区农商行要聚焦苏中“一市一试点”的综合改革试点,支持沿江地区转型发展,支持苏中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加快发展;苏北地区农商行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苏北全面小康建设的部署,丰富普惠金融服务内涵,同步大力支持工业化、城镇化。各地要从区域实际出发,采取差异化服务策略,进一步夯实农村市场,占领城郊市场,拓展城区市场,助力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新型社区建设中,要有效融入。随着新型社区的加快发展,“便利型”社区金融服务已成为农商行深耕细作的重要切入点。要及时总结和巩固“金融便民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的成果,继续规范推广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进一步丰富村村通工程的内容,完善网银、手机银行功能,加强业务融合,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准确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加强电子虚拟网点建设,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和特约商户的合作,积极打造立体化的服务渠道,延伸服务的空间和时间,满足部分客户线上线下不间断服务的新需求。
深化改革,推进商务转型
“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强调,要确保金融等领域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王晨曦理事长要求,全系统要进一步夯实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业务团队、系统建设等发展基础,以深化改革打造适应经济转型的商务模式和行业体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深入推进商务转型,强化法人单位企业治理能力。商务转型的目的是缩短与市场的距离,革除“行政审批”管理模式和“钱庄式”运行方式的弊端,在转型中放大既有优势,适应广覆盖、多层级、高效率的社区银行要求。目前,商务转型工作的总体设计已经到位,下一阶段要针对重点环节持续发力:一要完善组织架构。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扁平化、垂直化和专业化为原则,逐步建立前台营销服务职能完善、中台管理控制严密、后台支持保障有力的组织运行架构。在前中后台相互分离与有效制衡的基础上,依据精干高效有序原则,实行“一窗式”对外服务模式。二要完善公司治理。按照银监会《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要求和相互制衡、协调高效原则,确定“三会一层”及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和运行机制,做到架构简洁、激励兼容、治理有效,不摆“大而全”的花架子。三要强化IT技术的支撑作用。按照转型目标和方向,建立内外部信息集成共享平台,将信息化应用由业务领域向管理领域纵深推进,提升核心业务系统运营效率和风险管控能力。
“今年,省农信社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存、贷款‘双增’千亿元,增幅11%左右;盈利水平、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拨贷比等质量指标较年初稳中有进;不良资产比例较年初稳中有降;电子银行业务量占比稳步提高。”对比,王晨曦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