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小菜地,为“上楼农民”解乡愁

来源: 时间:2015-01-22 点击数: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搬进现代化集中居住区,不过,很多“洗脚上楼”的农民依然习惯传承千年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住进新房却心有怨气,有些小区甚至出现农民毁绿种菜的现象,物业也为此头痛不已。

    而在宿迁,这种难以调和的矛盾得到解决,不能不归功于他们在省内首推的“公租农庄”。记者近日专程来到宿迁,一探究竟。

    “大爷,今天中午吃什么菜?”“菜呀,多的是哟,大白菜、菠菜、青蒜、萝卜、香菜,萝卜烧个肉,再炒个菠菜,一荤一素,鸡蛋烧个汤,可以吧?”1月3日上午,在宿迁湖滨新城黄墩镇英庄村集中居住区北侧的24号小菜地里,53岁的村民顾金喜一边拔着青萝卜,一边兴奋地与记者唠嗑。

    “那就是我家,150平方,两层,6口人,儿子儿媳都外出打工了。”老顾指着不远处一排联体二层小楼说。“这块小菜地共二分地,别看它小,却解决了吃菜大问题。”与老顾家一样,目前英庄村有170户村民拥有这样的二分“小菜地”。这块面积不大的自种地,就是当地专为农民创设的“公租农庄”。

    英庄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全村15个村民小组,698户人家,耕地面积5400亩。一半以上村民外出打工。2011年和2012年,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和增减挂钩,对6个小组进行整组推进。首期规划建设了可供400户居住的集中区,目前已经入住325户。

    村支书英昌恒说:“2013年村民们陆续搬进集中区居住,居住条件跟以前比可以说有天壤之别,但农民意见却很大。大家都埋怨,买一根葱都要跑到几里开外的集镇上!”“因为没地方种菜了,他们见缝插菜,只要有点空的地方,都种上菜了,小区活脱脱变成个‘大菜园’。”英昌恒苦笑说。

    面对大家的期盼,经过调研,市里提出尝试创设“公租农庄”的想法。由政府出资,在村庄附近流转一块土地出来,建设一个种植和养殖场,各家各户通过租用或用自留地置换的方式,获得一块地,作为自家的菜园;也可以租一个棚子,用作牛、猪、鸡、鸭子养殖。

    村里先把路、沟渠、用水等设施全部建设到位,首期从270户农民的手中以每亩1000元租下80亩地,与集中居住区仅一路之隔,然后按每块二分地面积划块,租给集中居住区的农户种菜,每年租金100元。收取的租金全部返还给流转土地的农民。

    去年4月,首批推出40亩,划出了200块,分成六大畦,每畦30户左右,租地村民们抓阉领地,不到几天地就被抢光了。

    “村民有了小菜地,村里的大环境也就好美化了。”英昌恒指着满眼绿色的小区说,绿化带、道路边、渠系旁等,如今都已栽植上大型乔木、灌木树和果树、花卉等,完全是绿树成荫、果树成行的现代宜居环境。

    与小区绿色相映,冬天里的小菜园也生机盎然,各种蔬菜在一块块长方形的田地中,就如同一个品种齐全的大菜市场。

    “小菜园一年能省多少菜金?”面对记者的问题,村民徐从亮说:“可能一年也就省下千把元,关键是方便!”

    “如果会种,还吃不了呢。小菜地虽小,但四季都可以种,一家几口人,足够吃的了,而且从不下化肥,吃得很放心!”村民杨凯说,“我这地,只种一半自己吃的菜,另一半的塑料薄膜下是蒜苗,可以赶在春节前上市,那时价格高,卖个400元左右没问题。”

    宿迁市农工办副主任朱卫东告诉记者,“公租农庄”的创设,丰富了农民菜篮子,降低了农民生活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民的生活愉悦性。对居住区农民来说,一块小菜地,让他们看到以前生活的影子,也给村民们带来更广阔的交流空间,拉近了邻里之间的感情。可以说,“公租农庄”承载了“上楼农民”的乡愁。

    记者了解到,英庄村在省内率先专为农民创设的“公租农庄”,如今宿迁正在全市推广这一做法,并明确提出从选址、流转到返租、排灌设施等一套规范。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