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农产品花样新 绿色食品博览会上“三大怪”
正在上海举行的第十五届绿色食品博览会上,来自各地的优质农产品争奇斗艳,生产、管理和销售方式花样翻新。记者徜徉在这绿色农产品的盛宴中,还是被几个特殊的展品所吸引,心中不禁直呼奇怪!
红薯秧变蔬菜
在江苏徐州展台,一包包绿色菜叶摆了一堆,外包装上印着“茎尖菜用甘薯”。这是什么东东?经来自徐州贾旺区江庄镇的展主及资料介绍,原来就是我们熟称的红薯秧顶端的茎叶。
这种东西的营养素含量超出芹菜、甘蓝、菠菜等21中常见蔬菜,是他们在农科人员的帮助下开发的新品,已经获得国家专利。不仅可以直接买来食用,还可以在自家阳台栽种食用,是如今新兴的阳台菜园的新宠。200克售价3元,还真不便宜呢!
绿博会上的新品并不鲜见。新品从研发到形成市场价值是个复杂、艰难的过程。投入和时间成本较高,初生之物少有假货,像“茎尖菜用甘薯”这类新品关键还要经过口感和消费者的考验。
蜜柚好吃只在网上卖
福建一个展台上方“闽西红”的大招牌下人头攒动,人们纷纷用牙签品尝一盘盘肉色红润的福建蜜柚。许多本地市民品尝后当即要求购买,但展主表示,这里只供品尝,不卖现货,如果想买只有到网上去买。
其实任何一场农产品展会,展示和销售都是并行的,商家一般在展示后不会再把产品带回去,而是现场卖掉。像“闽西红”这样只展不卖的现象还是很少见的。
这是网络电商兴起后才会出现的一种现象。提起农产品卖难,所有农产品生产商都会“内牛满面”,而大多数消费者却难解其中苦滋味。一个形成品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销售环节的质量控制成本奇高,也极难。
据了解,“闽西红”有生产基地3000多亩,与邮政物流合作,只有通过网络销售渠道才能保证商品的时间、安全、品质控制,从而才能实现利润控制。传统的市场流通渠道无法保持稳定经营。越来越多的品牌农产品如今已经放弃了传统的集贸市场渠道,完全进入线上交易。
大米自磨才来派
几乎没有什么农作物像大米一样具有巨大的地域广泛性,从天府、两湖,到江南、北国,绿博会上大米的争奇斗艳最让人眼花缭乱。但来自吉林辉南的一种叫做“谷芝鲜冰泉胚芽米”的东东还是让记者大跌了一下眼镜。说它是大米根本不对,因为还带着稻壳,只能说这家卖大米的变成卖稻粒啦!
这稻子生产地域属于长白山边麓,买他们家的大米还要附带买个微波炉大小的新颖家电——磨米机。哇,太棒了!吃饭之前先磨米。这家的广告也新鲜:“一品水稻扒皮,天天吃自助鲜米”。
大米的保鲜期与绿茶相仿,甚至更短,散存的新鲜大米一个月后口感和品质就迅速衰变。异地的消费者一般很难吃上新鲜大米。如今广受南方人青睐的东北大米,其实从超市买回家的大多是隔年米,有的期限更长。没有脱壳的稻粒普通条件下保鲜期能延长半年以上,这种奇思妙想据说已经受到上海市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