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各美其美 江苏乡村建设安居更乐业
农房和村庄是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富成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田园乡村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农民住房条件。12月23日上午,江苏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江苏农房和村庄现代化建设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
内外兼修,安居向宜居迈进
从守牢安全底线到美丽宜居,江苏农房改造工作已实现质的飞跃。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刘大威介绍,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改造农村危房22.9万户,发放中央及省级补助资金24.9亿元,实现存量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清零”。2021年以来,全省启动实施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3617户,截至11月底,已竣工3479户,竣工率96%。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省财政厅、民政厅、乡村振兴局研究制定《关于做好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全省“十四五”期间继续实施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优化保障对象、保障方式、工作任务、保障措施等。
其中,《实施意见》明确保障对象除农村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外,新界定农村低保边缘家庭、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度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家庭2类保障对象。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处长路宏伟介绍:“《实施意见》鼓励各地采取统建农村集体公租房,修缮加固现有闲置公房等方式,供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能力弱的特殊困难农户周转使用,解决其住房安全问题。村集体也可以协助盘活农村闲置安全房屋,向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进行租赁或置换,地方政府可给予租赁或置换补贴,避免农户因建房而返贫致贫。”
整洁向美丽提升,书写乡村各美其美
过去几年,江苏全省共建成了44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实现涉农县(市、区)全覆盖,初步形成了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的雏形。同时加强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公布四批共364个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录,择优遴选出365组江苏省传统建筑组群。
立足良好基础,“十四五”期间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将如何开展?“总体目标由村庄环境整洁向美丽宜居提升,将着力建设一批生态美、形态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县、一批生态宜居美丽示范乡镇、一批生态宜居美丽村庄。”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刘文俊介绍,将重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提升、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四方面工作。其中明确表示,计划到“十四五”末,除无人户或其他特殊情况外,全面消除旱厕,全面建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推动新改户厕向院内、室内转变,向卫生间转变。
安居更乐业,以产业丰富乡村振兴内涵品质
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离不开与之相协调配套的乡村产业。目前,江苏已形成180多个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186个,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44个、超十亿元镇21个,总数均处全国第一。各类规模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园区景点超过1.2万个,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2个,数量全国最多。在传承弘扬传统乡村产业方面,江苏共86个乡村特色产品和18位能工巧匠入选全国目录。
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潘长胜表示,“十四五”期间,特色产业与新业态将是保障农民群众富裕又富足、安居更乐业的工作重点,将围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挖掘提升乡村特色产业方面相继展开。按照跨市跨县统筹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在靠近主干道、自然风光条件较好的村庄周边,引导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针对传统产业,梳理乡村传统工坊、乡村手工业、乡村文化、乡村能工巧匠、乡村车间等,让传统产业传承乡村文化、焕发村庄生机活力。
潘长胜介绍,目前,江苏初步探索形成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1+4+1”乡村治理“江苏模式”,为农村社区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提供有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