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4年上半年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及1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一、粮食生产形势稳定
全省夏粮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据农情系统调度分析,预计全省夏粮面积3592.6万亩,比上年增12.8万亩,增长0.4%;总产1264.9万吨,比上年增69.1万吨,增长5.8%,全省夏粮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其中小麦面积3239.9万亩,比上年增19.5万亩,增长0.6%;亩产361.3公斤,比上年增19.3公斤,增长5.7%;总产1170.6万吨,比上年增69.3万吨,增长6.3%。高产典型有望再创新高,从抽测的部分示范片来看,涌现的高产典型更多,海安、姜堰、高邮等淮南地区出现了不少亩产600公斤以上的典型,高邮市攻关田亩产达到693.2公斤,刷新了我省淮南地区的小麦高产记录。全省油菜面积597万亩,比去年减少22万亩,预计今年油菜亩产184公斤/亩,比上年增加0.8%;全省油菜总产110万吨左右,比去年减2.6%。
今年5月下旬开始,全省从南到北陆续进入夏收夏种,为切实做好“三夏”生产,我省切实加强组织发动,推进夏收夏种顺利开展。预计全省秋粮面积4463万亩,其中水稻面积3412.8万亩,同比增加14.3万亩;在下半年没有极端恶劣气候、大面积病虫害发生的情况下,预计秋粮总产2210万吨,同比增加17万吨。
二、主要农产品生产者价格稳中有升
经江苏农调队调查表明,上半年江苏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同比上涨1.1%,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种植业、林业、渔业产品价格分别上涨2.8%、6.3%、4.3%,畜牧业产品价格下降3.7%。分季度看,一、二季度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分别上涨0.1%、2.1%,涨势回升。
1、种植业产品价格总体上涨。上半年,全省种植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2.8%。粮食上涨3.9%。分品种看,小麦均价每公斤2.31元,同比上涨4.2%;玉米均价每公斤2.37元,上涨0.9%;籼稻均价每公斤2.71元、粳稻每公斤2.88元,平均上涨3.7%。油料持平略降。其中,油菜籽均价每公斤5.16元,同比上涨1.3%;花生价格在去年下半年出现回落后继续走低,上半年同比下降8.9%。大豆同比涨1.5%。豆类均价每公斤5.92元,同比上涨1.5%。蔬菜同比下降0.4%。其中一季度上涨2.0%,二季度下降2.9%。
2、林业产品价格平稳上涨。今年春夏季苗木需求趋旺,各地苗木价格总体上涨。上半年,林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6.3%。分品种看,苗木类上涨9.9%,木材产品价格上涨4.5%。
3、畜禽产品价格逐步回稳。畜牧业产品价格在经历了上年二季度的较大幅度下跌、三四季度小幅回升后,今年一季度再度走低,同比下跌7.6%,二季度价格有所回升,同比上涨0.1% 。总体来看,上半年畜产品价格同比下跌3.7%。其中,生猪下降11.4%。
4、渔业产品价格延续涨势。上半年,渔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4.3%,其中一季度上涨3.9%,二季度上涨4.8%。
三、生猪生产总体稳定,家禽生产有所好转。
上半年全省生猪出栏1562.4万头,同比增长0.2%;猪肉产量112.7万吨,增长0.5%。受生猪市场长时间低迷影响,养殖户补栏积极性有所下降。上半年共计补栏1804.6万头,同比减少1.9%,二季度末生猪存栏1573.4万头,同比减少0.9%,其中能繁母猪134.8头,同比增长1.5%。猪价触底反弹,养殖亏损情况有所好转。6月下旬全省猪粮比为5.33:1,预警响应级别由上月的蓝色预警区域(价格轻度下跌)提升至黄色预警区域(价格中度下跌),连续第6个月低于盈亏平衡点,但较4月份4.67:1已明显回升。据6月上旬对全省生猪主产区多家养殖场的调查显示,当前标准化规模养猪场的生猪成本大约为13.8-14.4元/公斤;而个体养殖户不计算人工、折旧等费用,成本也在12元/公斤左右。近期多数养殖场反映仍略有亏损,但情况已较前期明显好转。
家禽存出栏同比下降,饲养结构调整,禽类产品价格较快上涨。上半年,全省家禽出栏28465.8万只,同比减少8.2%;禽肉产量49.0万吨,减少8.0%;禽蛋产量78.1万吨,减1.9%;二季度末存栏31856.6万只,同比减少8.2%。上半年全省家禽出栏、存栏减幅分别较一季度缩小5.3和1.7个百分点,家禽养殖业生产状况有所好转。禽流感疫情的两度影响下,肉禽养殖场户生产积极性受挫,养殖场户纷纷缩减饲养量,降低产能;部分中小规模(存栏2000-4000只)养殖场和农户空栏不养。二季度末全省肉鸡存栏6895.4万只,同比下降19.1%。由于市场蛋价高企,蛋禽养殖场户普遍持乐观态度,二季度末全省蛋鸡存栏19339.1万只,较一季度末增长10.0%。调查中,不少大中型蛋禽养殖企业明确表示正在或将要扩大生产规模。与去年相比,今年禽流感疫情出现后市场受冲击的程度较小,活禽价格跌幅明显较小、恢复速度相对较快。
四、现代渔业建设明显加强,渔业生产保持稳定
现代渔业建设有新的进展。全省各地积极开展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去冬今春共改造鱼池115万亩,其中标准化鱼池76.9万亩,占改造面积的66.9%,新增微孔增氧面积超过12.6万亩,渔业生产条件和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高效设施渔业建设进一步推进,
上半年新增高效设施渔业面积15.83万亩,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2.8%。渔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总面积已超过15万亩。加强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研发推广继续加强。
截至2014年6月份,全省水产品总产量223.59万吨,同比增长2.41%。其中:海洋捕捞22.53万吨,同比下降0.15%;海水养殖35.98万吨,同比增长1.53%;淡水捕捞12.88万吨,同比下降1.94%;淡水养殖152.19万吨,同比增长3.4%。
五、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进展顺利
1、2014年全省水利基本建设计划投资125.3亿元,计划争取中央投资37.9亿元,省级安排42.6亿元,市县投资44.8亿元。目前已安排投资计划92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73%。
今年全省水利重点工程建设任务125亿元,截至5月底,实际已完成投资近66亿元、占年度建设任务的53%,总体进展顺利。一是南水北调及淮河、太湖、长江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南水北调调度运行管理系统工程、管理设施专项工程加快建设。新一轮治淮入江水道及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总体进度已超过80%,洪泽湖大堤加固、分淮入沂整治、新汴河治理工程全面推进。太湖治理新沟河工程全面实施。长江治理新济洲河段整治工程开工建设,水阳江、滁河治理工程进展顺利。二是沿海及黄河故道地区水利项目按计划推进。泰州引江河二期工程进展顺利,与通榆河南延配套的栟茶运河、三仓河等输水支线工程全面实施,沿海平原水库、海堤加固等工程有序推进。黄河故道中泓贯通工程徐州境内工程已完成投资8亿元以上。三是以中小河流为重点的区域治理进度超前。列入国家中小河流治理近期规划的项目全部完成,第二轮规划的178个项目基本批复实施、已完工90项;114处大中型病险水闸加固项目已批复70项、开工建设55项;32处大型灌排泵站改造项目已批复实施25项,完工8项。重点区域治理、水资源水环境、城市防洪及各市县自办项目稳步推进。
2、农村水利项目进展情况。2014年全省农村水利计划完成投资107亿元,截止6月底,已完成投资83.2亿元,占计划任务的78%。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及专项工程计划完成投资30.52亿元,实施75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高邮、宿豫2个水价综合改革以及省农垦、省监狱局2个专项工程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27.5亿元,占计划任务的90%。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计划投资8.07亿元,完成15个大型灌区、8个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任务,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6.1亿元,占计划任务的75%。省级农村河道疏浚专项工程计划投资9.86亿元,其中省级投资5.3亿元,疏浚县级河道120条,疏浚乡级河道1230条,对苏中苏北2050个行政村、疏浚村庄河塘11500处,总土方1.5亿方,目前该专项工程已完成投资9.9亿元,占计划任务的100%。中小河流重点县项目计划投资7亿元,完成10个县(市、区)中小河流重点县年度项目,目前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已完成投资6亿元,占计划任务的85%。农村小型桥梁工程建设计划投资9.4亿元,完成6000座农村桥梁改造任务,已完成投资4.23亿元,占计划任务的45%。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计划投资15亿元,完成300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目前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5.3亿元,占计划任务的35%。水土保持工程计划投资0.75亿元,完成15个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目前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0.71亿元,占计划任务的95%。规模化节水项目计划投资0.72亿元,完成5个规模化高效节水项目,目前已完成0.47亿元;18个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项目,计划投资1.75亿元,目前已完成1.36亿元。市县自办农村水利工程投资24.15亿元,其中农村河道工程10.91亿元,河道管护经费7.24亿元,高标农田建设6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1.7亿元,占计划任务的90%。
六、农村劳动力转移平稳增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据统计,上半年全省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92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843.6万人,转移比重70.03%,较去年末增加0.44个百分点。主要特点:一是转移速度放缓。随着经济增速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减缓。与去年同期相比,全省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总量下降0.31万人,速度减缓0.08个百分点。二是本地转移是主渠道。苏中、苏北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带动了本地转移。上半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中,本地转移7.9万人,占 61.1%,劳务输出5.02万人,占38.9%。全省已转移农村劳动力中,本地转移954.55万人,占51.8%,劳务输出889.05万人,占48.2%。三是苏北、苏中是转移重点。截至6月末,苏北五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为805.12万人,比去年末增加8.45万人、增长1.1%;苏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为502.36万人,比去年末分别增加2.76万人,增长0.6%;苏南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为535.15万人,比去年末增加1.71万人,增长0.3%。四是返乡创业稳步发展。上半年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为14535人,创办各类企业3857个,投资金额71.93亿元。
上半年,我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78元,增长11.1%,高于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8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411元,增长11.8%。人均经营净收入2137元,增长8.1%。人均财产净收入250元,增长18.1%。人均转移净收入1180元,增长12.7%。
七、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有待加强。从农田基础设施看,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及设施不配套,抗灾标准低,亟待重新修建水利设施和配套完善。近年来农业基础建设虽然不断加强,但仍与需求相差大。二是农资价格有待稳定。近年来,江苏各类农资价格继续呈上涨趋势。农作物种子、柴油地膜、化肥农药等价格呈快速增长势头,增加了农民生产成本,减少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三是粮食生产风险有待控制。目前粮食生产还没有摆脱靠天收状况,风险比较大。有关部门应在做好气象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的长效机制,建立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机制,发展健全粮食期货市场。
(二)畜牧业生产方面
一是变直接干预为市场引导。改变以往“普惠式”扶持政策,充分尊重市场运行规律,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将畜禽养殖优胜劣汰交还给市场。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养殖户更新升级生产设施,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养殖结构,提升种畜禽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二是创新金融、土地政策。可结合目前正进行的农村土地确权改革,优先对农村生产性土地确权颁证,解决养殖企业厂房、圈舍无法抵押融资的瓶颈,解决广大养殖户贷款困难。农户也可以通过土地出租、入股、分红等形式,分享养殖效益。三是切实做好夏季畜禽疫病防控。当前生猪价格仍处低位,部分养殖户可能会为节省成本而降低防疫标准和投入。基层兽医部门要加大力量对养殖户进行疫病防治技术培训,及时开展疫情排查和监测,强化对规模养殖户(单位)的重点监测,各地应切实加强夏季疫病的防控。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创业方面
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仍将长期存在。据测算,目前全省2633万农村劳动力中,除去已转移的1843万和农业生产所需的600万劳动力外,还有约200万需要转移。同时,全省每年还将有60万左右新成长农村劳动力需要就业。二是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性别、年龄、文化、技能等方面与企业需求错位。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全省滞留农业的农村劳动力中,36-60岁的占82.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2.3%,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87.4%。而从企业需求来看,仅有7.7%的岗位要求36岁以上,27.1%的岗位要求初中以下文化,64.7%的岗位对技能有要求。农村劳动力供求双方明显不匹配,困难群体“就业难”和部分企业“招工难”仍将在较长时期内并存。三是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文化层次偏低,与大型企业用工要求不符。小城镇规模小、布局散,工业化发展程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