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地西瓜何以成了“苦瓜”
“西瓜便宜卖啰!3毛钱一斤,包熟包甜!”7月18日,海安县曲塘镇街头,一顶遮阳伞下,满满一车西瓜,一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不停地向过往路人兜售西瓜。“现在西瓜就是这个价,上不去了。”当地一位出租车司机说。
7月,正是露地西瓜大量上市之时。记者在海安、如东、启东、海门等地农村采访发现,相比往年,今年种露地西瓜成了“坑爹”的买卖——产量锐减,价格大跌,被瓜农称为“苦瓜”。
大豫镇是如东露地西瓜种植大镇,全镇12万亩耕地露地西瓜就占了3万亩左右。据大豫镇农技推广站掌握的情况,今年该镇西瓜每亩产量不到3000斤,不及去年的一半;价格也同比“腰斩”:田头价2毛、3毛,而当地市场上零卖也就4毛、5毛。在一门闸村,记者不时看到路渠边被丢弃的西瓜。“这些瓜要么有烂斑,要么瓜藤死了,瓜小没人要扔掉的。”村支书陆惠达说,算上种子、化肥、农药、人工等成本,每亩少于1200元就算亏了。“从目前西瓜的产销情况看,亏本已成定局。”
启东市近海镇近农村瓜农陈卫飞告诉记者,除了一小部分成熟的西瓜在雨前抢摘卖给了经纪人,如今大多数瓜还在地里。“今年的田头瓜价每斤两毛左右,而去年的价格是七毛。”村支书刘方说,全村露地西瓜面积五六百亩,往年从7月初能卖到7月底或8月头,而现在瓜藤早已干枯,绝大多数瓜地已经犁了,开始补种秋玉米。不过,令当地瓜农感到一丝欣慰的是,当地从去年开始将西瓜纳入农业保险,根据西瓜受损程度,参保瓜农每亩可获得200-800元的理赔。
“农业是弱质产业,靠天吃饭,反映在露地西瓜身上尤为充分。”启东市蔬菜生产技术指导站站长黄陆飞分析说,今年前期气温低、生长期间又逢连续阴雨,土壤水分高,病虫害多,导致露地西瓜的产量、品质均受到影响,上市后还受到大棚西瓜的冲击。
记者调查了解到,今年种植大棚西瓜的农户,收益要明显好于露地西瓜,凸显出设施栽培的优越性。海安县曲塘镇兴曲蔬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义生是来自东台的包地瓜农,他今年种了170亩大棚西瓜,5月初刚上市时批发价每斤1.20元-1.50元,虽然产量不及往年,但抢上了“早班车”,一个月内就全部卖完,一亩毛收入有七八千元,剔除土地租金、人工、种子、肥料、大棚折旧等费用,每亩净赚三四千元。“大棚西瓜除抗风险能力强,通过标准化生产,果型均匀,品相好,能卖个好价钱。”“大棚西瓜上市早,产量高,能连续采摘3-4批,且销售时间长,而露地西瓜一般采摘2批就没了,而且个头、外形、品质都不如大棚西瓜。”吴义生说。
据了解,我省西瓜种植面积多年来一直保持在200万亩左右,今年全省西瓜种植面积约230万亩,其中大棚种植面积占到60%以上。
“地区不一样,栽培方式不一样,茬口不一样,反映在种植效益上也不一样。”省农委园艺处处长高级农艺师倪锡林认为,影响西瓜种植效益的因素,除了气候条件外,跟栽培方式、茬口、流通等因素也有很重要的关系。发展设施栽培,是提升西瓜种植效益的理想模式,可有效增强瓜农抗御风险的能力。其次,要合理布局,合理茬口,早半个月跟晚半个月,效益大不一样。根据往年经验,最早一批大棚西瓜5月上旬就上市了,抢了个早,能卖出好价;或者茬口推迟到8月份上市,正值高温,效益亦不错。第三,西瓜也需要宣传推介,做好营销,各地要充分发挥农民经纪人、农副产品营销协会的作用,搞好产销衔接,做到货畅其流。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系教授朱加平认为,种植露地西瓜虽然投资小,但对气候条件依赖性强,须做到高垄栽培,使之能灌能排,水止田干。在选择品种上,要选择抗病、耐低温的早熟品种。此外,从市场风险控制角度看,单一品种种植面积不宜过大,应多增加一些种植品种,“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