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擎起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大旗
国土资源是稀缺性资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更好合理地利用资源,破解土地制约难题,成为相关部门不得不思考的课题。这方面,丹阳市做出了一点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该市高举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旗,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呈现苏南特点、具有丹阳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以集聚促节约。该市打破行政区划,优化要素配置,在市域范围内实施“6+1”园区集聚计划,把全市原来各类分散的工业园区整合到6个产业园区和一个经济开发区内。
二是坚持政策引导,“挖潜增效”有奖励。丹阳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新建多层厂房和拆除旧厂房改扩建高层厂房,充分调动了各级政府和企业建设高标准厂房、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每年新建高标准厂房50余万平方米,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高标准厂房建设先进地区”。
三是坚持城乡统筹,以整治挖潜力。该市加大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地开发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一号工程加以推进,以“新市区、新市镇、新社区”建设为抓手,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有序进行村庄合并、拆迁、改造,全市规划形成“1个中心城市、8个中心城镇、38个中心社区”的三级城乡居民集中居住布局体系。引导聚合各类资金,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现农地向规模化集中,大大提高了农业产出水平。
近年来,挖掘自身潜力、人才引领创新驱动,节约集约用地已成为丹阳全市企业的自觉行为。天工集团通过“拆旧建新”,重新布局,有效增加厂房使用面积,自2011年开始先后分三期对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建造的老厂房进行全面改造。改造后,在不增加一分一厘土地的基础上,厂房面积由原来的2.53万平方米增加到6.37万平方米。仅一公司,在国内包装设备行业声名显赫,这样一个企业,只占地10余亩,2013年亩均税收近300万元,排名全市第一,这源于企业办公、装配、研发、仓储等空间布局巧妙紧凑。
如今,丹阳市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的样板示范效应已初步显现,通过创新驱动,推进产业层次攀升,引领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