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重科研 助力江苏省夏粮“十一连丰”

来源: 时间:2014-06-24 点击数:

  近日从江苏省农业部门传来喜讯,江苏省夏粮今年又迎新增,全省小麦更是喜获“十一连丰”。其中,由扬州大学农学院提供技术指导的江苏省新洋农场以亩产695.8公斤的成绩再次刷新了江苏省小麦高产纪录。

  笔者了解到,扬大农学院长期致力于服务地方农业经济,为全省各地小麦生产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早在2011年,扬大农学院提供技术指导的江苏大中农场就曾创造出689.9公斤/亩的江苏小麦单产新纪录,而今年的成绩无疑再次为江苏夏粮“连丰”锦上添花。

  朱新开是扬大农学院从事小麦栽培与耕作研究的教师之一,除了完成正常的科研教学任务,他每年有一半左右的时间在省内各地辗转。“截至6月份,已经走了全省30多个县市。”朱新开说,在农学院,从青年教师到“大牌教授”,下基层服务已是延续几十年的传统。

  “为地方农业服务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年近80的彭永欣,在农学院从事小麦研究五十余年,也为地方生产实践服务了五十余年。尽管已届“耄耋”之年,但他每年仍要走农场、下农村十多次。

  2009年苏中部分地区、2011年淮北中部春季发生冻害时,2010、2011年省内部分地区发生冬春干旱时,灾情现场都留下了扬大农学院专家们的身影。今年春节期间气温较往年偏高,麦苗长势快,小麦群体大。正月初十,郭文善便赶往江苏弶港、大中等多个农场察看苗情、“听诊把脉”。进入三月,因气温仍偏高、雨水又较多,小麦拔节比往年提早,朱新开等人一连跑了溧阳、张家港、宜兴等多个县市,深入田间地头,教农民如何施肥。

  “农民往往喜欢按经验办事,我们要做的是教会他们科学种田,因时制宜、看苗施肥。”朱新开说,在小麦群体开始变小、基部第二节间开始拔节且麦苗叶片颜色变淡时,才是施用拔节肥的最佳时机。“懂技术,有经验,接地气。”这是各地农民对扬大农学院的专家们的一致评价,也是他们颇受欢迎的原因。

  除了活跃在田间地头,每年上千人次的农技人员培训也成为了农学院老师们的“作业”。2014年开春以来,该院受江苏省及各地方县市农业部门委托,开办了十多期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与农业管理干部业务技能培训班,累计为全省各地脱产培训农业技术骨干与农业管理干部1200余人。此外,还派出四五位小麦专家赴全省各地开展培训服务,培训农技人员达上万人次。过了农忙时节,眼下郭文善、朱新开等人又在着手修订《小麦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一书,他们希望为全省乃至全国更多地区、更多农民提供小麦高产的有效技术支持。

  尤其近年来,扬大农学院主导研发的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稻田套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晚播小麦独杆栽培技术等成果,一直在江苏省推广使用。今年刚刚刷新全省小麦高产纪录的新洋农场正是以上成果的应用单位之一。2011年,由该院研发的“小麦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栽培技术”获得由江苏省政府颁发的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在2008至2011年期间,该技术在全省推广面积达五千多万亩,推广度超50%,亩均增收73.29元,总经济效益达37.49亿元,年增产率达13.67%。目前,这一成果仍在全省继续使用。

  “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为农民、农村、农业发展带去实际效益,我们的努力才真正有了价值。我们将在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郭文善表示。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