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邻园,释放的是农耕情结

来源: 时间:2014-06-24 点击数:

  一片果林、三两鸡鸭,与田园相邻,与花鸟为伴,如此美妙的田园生活场景出现在无锡新区硕放街道南星苑二社区里。这里不仅成为居民们休闲的场所,更让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农耕情结”得以释放。

  南星苑二社区书记周家明近日领着记者走进小区最南侧的16亩梨园。梨园以前是块荒地,居民们偷偷摸摸地开垦种植蔬菜和瓜果,因为争抢菜地,邻里之间闹了不少矛盾,让社区干部很头疼。

  既然住进了小区,而且每人每月有690元养老金,为何大家还争着种地呢?“大家骨子里都保留着农民的情结,内心浓浓的‘乡土情’呼唤着他们。”周家明说,南星苑二社区是一个拆迁安置小区,住着7000多硕放本地人,都是2002年以后陆续拆迁搬来的农民。进城后日子变好了,但许多六七十岁的老人一直适应不来,总想着找地方栽点树、种点田。

  “我们调查了一下,想种地的农民真不少。何不把私垦乱种的菜地统一规划,让大家都参与耕种。”周家明和社区工作人员召开了居民听证会,充分采纳意见后,于2012年启动建设一个果园,“种菜只能一季,栽树可以几十年,春天赏花,秋天结果,还能美化环境。”

  社区居民为这个果园取名“乐邻园”,种什么树,居民说了算。梨、枣、枇杷、杨梅、柿子、葡萄、李子等观赏性好、经济价值高的果树纷纷入驻,同时建设了文化小广场、健身步道、葡萄走廊、荷花池、钓鱼台等配套设施。“现在梨树有440棵,枇杷树200多棵,各种果树加起来超过1000棵。”

  果园由社区协调居民统一打理。这下“老把式”们有了用武之地,纷纷施展技艺。“想干活就来这,点花授粉、整枝修果都行,”67岁的戴永兴手拿剪刀,正在修剪梨花。过去老戴家里有3亩水稻田,他一天到晚忙不停。后来住进安置房,心里觉得空落落的。小区有了“乐邻园”后,老戴自告奋勇当了志愿者,“有农活干心里就踏实,我的心情也舒畅了。”

  果园不算大,但想种的人很多,最后“竞争上岗”,成立了7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农民,没有报酬,只图有活干。”在梨树旁,68岁的顾巧珍也干得不亦乐乎。提起去年梨树第一年挂果的情景,她抑制不住欢喜:“第一年150棵树收了2000多斤鲜梨。那结的梨呀,大的有半斤左右,小的也有三两,吃起来特别甜。所有的梨都分给社区居民,大家在一起吃,感觉特别温馨。”

  借助“乐邻园”这一平台,社区关爱、惠民、奉献社会的效应在放大。周家明介绍,今年梨树的产量预计可达1.5万斤,届时将成立公司,注册“暖心梨”品牌,统一销售。收入的70%用于帮扶社区的弱势群体,30%用于社区建设。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