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科院产业研究院:产研深融合 改革惠“三农”
5年间,60家产业研究院如雨后春笋遍布江苏大地,49个农业科技项目应运而生,科技点金之力为田间带来超1.1亿元的经济效益。11月19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产业研究院合作共建各方座谈会通过视频连线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会上,江苏省农科院成果转化处对产业研究院总体建设运行情况作报告,部分研究所、农业企业、产业研究院代表分享介绍了近年来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方面的工作成效。
企业出题,科研“揭榜”,即研即推、边创边推——产业研究院是江苏省农科院2017年开始探索的一种“企业+科研团队”的技术创新和转化模式,通过科研人员主动联合农业龙头企业搭建研创平台,构建更加畅通直接的合作关系,解决院所创新与田间生产脱节的矛盾。
省农科院成果转化处处长顾军介绍,这批研究院瞄准果树、蔬菜、水稻、畜牧、农业智能装备等专业领域,汇聚共建单位的资源优势,突破一系列农业“卡脖子”重大关键技术,已自主研发培育58个新品种、申请获批专利73件。一批农科人下基层、走田户,对县域特色“量体裁衣”,“独家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为地方引新品,推品种,擦亮品牌名片,手把手培养8000多名新型职业农民快速成长。
会上,响水西兰花产业研究院院长、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郑子松研究员介绍,2018年起,由他牵头推广的“春季露地蔬菜+秋季西兰花”等周年综合高效种植模式,便给每亩田地带来8000元左右的综合效益。到今年,研究院已筛选出“绿宝石70”等3个适宜响水应用的国产品种,一批重量级专家团队不遗余力地协助响水开展以西兰花产业为主导的园区建设工作,一座“中国西兰花之乡”正焕然崛起。
2021年,江苏立华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立华农业产业研究院”网站上抛出粗放型饲喂带来的生产难题。很快,省农科院畜牧所、兽医所、质量所、加工所7名科技人员揭榜,并带来7个解决方案。其中,畜牧所副研究员李健提供的智能化笼养饲喂机器,利用多传感融合技术,不仅可实现精确按需给料,显著提高饲料利用率,还能远程遥控饲喂和充电,大大降低人工饲养管理成本。
这种企业出题、专家答题的方式,让科技人员的研究更贴近企业、产业和市场的需求,从机制上解决了脱节问题。
“农科院要主动走出去,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从而培育壮大企业的创新能力。”江苏省农科院副院长孙洪武在总结发言中,提出了创新链积极对接产业链、让科研成果“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战略宏图。
接下来,省农科院将启动产业研究院的2.0版升级,产业研究院将走向金融,通过科技、产业、金融三者的融合,让科技创新找到主攻方向,让经济实体找到技术来源,让金融找到支持农业的方式。从而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田间地头,带动全省农业产业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