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夏粮有望“三增” 新型经营主体稳粮有功

来源: 时间:2014-06-23 点击数:

  记者近日在江苏多地调研获悉,该省粮食普遍呈现增产趋势,有望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稳定粮食生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各自的粮食产量尚有较大差别,部分种粮大户的单产甚至低于平均产量,在促进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特别是促其增产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措施得力天帮忙江苏夏粮有望面积、单产、总产“三增”

  据农情系统调度分析,江苏省今年全省夏收于17日左右结束,比去年同期提早3-4天。今年夏粮长势较好,丰收在望,苏南、苏中、苏北普遍呈现增产趋势,有望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

  一是政策扶持有力。据江苏省农委农业局副局长潘永圣介绍,江苏及早兑付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补贴资金到户,认真落实小麦最低价收购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突出抓好“一喷三防”补助资金落实,提前组织招标采购,及时组织物资到户,在小麦赤霉病防治适期前全部落实到位,补助资金1.6275亿元,有效发挥了政策效应。

  二是田管措施有力。围绕小麦增产关键环节,各级农业部门强化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沟系配套、拔节孕穗肥施用、病虫草害防控、防灾减灾等措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小麦沟系配套面积达2953万亩,同比增加120万亩。普遍施用春季平衡肥和拔节孕穗肥。特别是小麦赤霉病防控,在抽穗扬花期阴雨次数多、大流行威胁大的情况下,省农委派出7个委负责同志带队的工作组开展20多天的巡回指导,全省累计防治5800多万亩次,亩均1.8次,有效控制了病害损失。

  三是科技支撑有力。江苏省启动了13个县市区、农场的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建立省部级高产增效创建小麦万亩片346个、油菜万亩示范片38个,比上年增加31个,示范片单产普遍比大面积平均增30%以上,有效带动了大面积平衡增产。加大主推品种主推技术推广力度,10个小麦主要品种的推广面积占61.2%;机械匀播面积1456万亩,比上年略增;精量半精量播种面积近1500万亩,比上年增加200万亩。

  四是气候条件有利。秋播期间墒情较好,适期播种比例高,比上年增加7个百分点。整个生育期间积温较高,光照充足,未出现明显倒春寒,秋播至3月份积温增加160℃左右,叶龄进程快1张左右,亩成穗数比上年增加1万多。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粮有功产量差别较大

  “今年小麦平均单产650斤,好的达到800斤,这个产量放在全省来说不高,但在我们这里来说已经是丰收了。”镇江丹阳市延龄镇宝林村志南家庭农场的蒋须俊说,家里种了140多亩地,几年前流转土地之后进行了一系列基础设施改造,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在江苏省盐城市,不少散田农户少了一份忧虑,该市探索推广的“联耕联种”新型经营模式,以小散户联合,实现了“规模生产”,解决了大中型机械受界沟、田埂的影响,夏收、夏播和秸秆还田难等矛盾、种出规模效益。全市夏粮总产比去年增长11.6%,“联耕联种”田块,亩产普遍超过500公斤。

  记者调研了解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稳定粮食生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各自的粮食产量尚有较大差别,部分种粮大户的单产甚至低于平均产量。“像我们这种种了几十亩地的,还是种得密、多用肥料,遇到下雨就容易倒伏,产量就可能明显降低。”大丰市新丰镇太兴村三组村民韦君广说。

  江苏省兴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沙安勤说,部分规模种植户产量、效益不及普通农户。“调查中发现部分规模种植主体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种植管理粗放,关键技术难到位,日常管理混乱,无法发挥规模种植增产优势,导致产量低,效益不高,甚至不及普通农户。”

  调研还了解到,目前在粮食适度规模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包括:

  扩大规模难度大,规模种植效益不稳。当前农民珍惜土地现象比较普遍,土地流转难,租金高,利润空间小,扩大生产规模困难明显。而由于近年来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农户要求提高土地租金,目前新流转的耕地一般亩租金不低于1000元,而且用工工资、农资普遍上涨。土地租金继续上调,势必影响以生产普通粮食为主的业主种植效益,利润空间将很小。

  政策扶持难到位。国家对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多,但粮食规模种植主体很难享受国家的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国家新增加的补贴,这些补贴多数补给了原土地承包户,目前粮食适度规模种植户主要享受农机补贴。

  农田基础设施较差,缺乏晒场、烘干设备及仓库,也是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兴化市80%以上的粮食规模种植户,目前缺乏晒场、烘干设备及仓库。

  完善配套服务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种植

  “现在是从千家万户分散生产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的过渡时期,种粮大户也要看各自的经营能力、服务配套等情况,不是新型主体必然导致高产或地产,而是生产能力能否跟上的问题。”江苏兴化市作栽站副站长周友根说。 基层建议,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种植的对策,需要采取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一是在保持粮食合理价格的同时,以粮食为基准,稳定土地租金。沙安勤认为,通过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证粮食种植有合理的利润空间,有利于生产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同时目前的土地租金多货币化,遇到粮价上涨,农户要求上调租金,一旦租金上调,遇到粮价下调,租金不可能下调。建议以一定量的水稻为租金,或按市场价折算现金给农户作为土地租金,有利于稳定种粮效益。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增强规模生产优势。多位基层干部和家庭农场负责人认为,农业部门应将对粮食规模种植主体的负责人、技术骨干纳入农民培训和科技入户的范畴。通过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农业机械化应用、农作物的种植管理和日常运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粮食规模种植优势,提高产量和效益。

  三是进一步从土地承包制层面上研究粮食规模种植实现的路径。依据当前种粮农民老龄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农村村落空心化的现状,通过农民养老、医保等政策措施来保证年老农民利益。加强调查研究,重新考虑土地承包制度变革的可能性,发挥土地规模经营的最大效益。

  四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建议,应加大财政对种粮大县的高标准粮田建设投入规模和建设速度,以适应粮食规模化种植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通过项目扶持,加大水渠硬质化,机耕道路、农田电网建设,方便机械化操作,降低规模大户生产成本,促进粮食生产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完)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