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庭:“农旅融合”助果农增收
五月春风,吹黄了枇杷,也吹热了太湖西山岛的采摘游。5月22日,第五届洞庭西山青种枇杷采摘节,在吴中区金庭镇秉常村举行。在千年老樟树下,主办方精心组织了“枇杷王”评选、“吃枇杷”比赛,激发“舌尖上的灵动”。
金庭镇西山岛是全国五大著名枇杷产区之一,青种枇杷是白沙枇杷类型中的一个优质品种,具有酸甜适度,汁多爽口,果皮薄,易剥离的特点。当天的活动就安排在青种枇杷发源地——秉常村罗汉坞举行。一边是游客们比赛吃枇杷,另一边则是评委们忙着品尝各位参赛果农选送的枇杷,好不热闹。
“枇杷王”的评选有着严格的规定,不仅需要评测果形、色泽、口感、重量、含糖度,甚至还包括剥皮难易程度、每颗有多少粒果核、可食用率等。这些标准都有硬性要求,比如含糖度要求在12%以上,单果重量在50克以上,果核不能超过4个,只有综合成绩最高的才能获评“枇杷王”。
最终来自秉常村13组的黄介俊摘得“枇杷王”称号。今年58岁的黄介俊,祖祖辈辈就种植枇杷、茶叶、杨梅等,现在还有100颗枇杷树。他告诉记者,枇杷树不能用化肥,只能用有机肥,平时也需要剪枝除草进行打理。“今年由于雨水充足,所以也是枇杷的丰收年。我们家的枇杷产量在3000斤左右,比去年增长约三成。”
金庭镇农服中心高级工程师张海如表示,今年西山岛的枇杷产量预计2500吨,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增长了30%。除了产量大,单果果粒重量之高也少见,45克以上的超过了三分之一。市场价格在15至20元之间,基本与往年持平。
互动有趣的活动也吸引了游客自发参与前来。来自南京的孔小峰不仅参加了吃枇杷比赛,还顺带买了好几盒带回家。“今天我们20多户亲戚朋友举家出游,一大家族开了十几辆车来从南京到苏州自驾游,首站便选择西山。”孔小峰开心的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全家族出游,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也有50岁了。因为听苏州的朋友介绍说太湖西山岛环境非常好,所以就一起来看看,亲身感受一下太湖山水风光,体验采摘乐趣。”
这一片让游客流连忘返的青山绿水,得益于金庭镇广大干部群众对太湖保护的自觉和执着。在严守生态红线,大力保护太湖的同时,金庭镇确立了农旅融合发展路径,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施“6+1”产业工程,擦亮擦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4块“国字号”金字招牌,凸显“发展保护两相宜、质量效益双提升”理念。
为了做大旅游市场,拓宽本地农民农副产品销售渠道,金庭镇还委托专业网络公司策划实施此次青种枇杷采摘节的网络推介工作,并依托该镇旅游集团公司官网“苏州太湖西山岛”网站做大优势、搭建平台,进行大规模、全方位、多渠道的互动行销。
金庭通过标明各采摘点的线路、特点、联系人,详细介绍采摘的时间、方式、技巧等信息,建立游客与农户间信息的有效衔接,既帮助游客最便捷的寻找到优质的采摘点,充实旅游体验,又能打开农民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互利双赢,促进农旅融合。此外,官网论坛还安排互动活动,让每个前来采摘的游客都参与评论、秀出水果、分享故事,使更多的游客了解西山的采摘旅行线路以及服务,逐渐做大做强西山采摘品牌,为更多当地果农带来实惠。
本报通讯员 杨 薇
本报记者 潘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