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四化同步",融合发展走新路

来源: 时间:2014-05-28 点击数:

  江苏颁布实施的首个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通篇体现新型城镇化的新内涵、新要求,而“坚持四化同步”正是其中的重要一“新”。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云峰对此解释说:“新型工业化是主动力,信息化是融合器,新型城镇化是大平台,农业现代化是根本支撑。从目前我省实际看,推进四化同步、融合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

  “城因业兴”,

  新型工业化是主动力

  2011年从南京辞职,回到盐城悦达起亚汽车厂成为一名技术人员,时至今日,盐城市盐都区青年潘军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还是比较正确的”。

  “我在南京时一个月挣三四千元,回盐城,同样拿三四千元,但在省城和苏北,同样的钱花起来完全不一样,而且靠乡下老家也近了!”潘军进悦达起亚不久,认识现在的妻子,很快恋爱结婚,并在当地安了家。

  说起悦达起亚,小潘话中透着自豪:“在盐城城东这一片,除了悦达起亚三个工厂,其它大部分企业都为我们做配套,带动很多人就业呢!”

  “产城一体、宜居宜业”的发展理念,让很多像潘军一样的年轻人,在自己的家乡安居乐业。乡愁,不再是挥之不去的忧愁。

  在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刘志彪看来,城镇化不是通过简单建几栋楼房,修几条马路,把农民从平房搬上楼房,必须要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支撑。而从另一方面看,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人口集聚的过程,它可为工业化集聚便利的生产要素,减少交易成本,提供庞大的工业品市场及良好的基础设施。

  全球城镇化历程早已证明,城市与产业相辅相成,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将没有生机,没有城市依托的产业将是无本之木。

  城因业兴,业因城旺,这也是江苏在城镇化实践中收获的重要经验。正因为如此,《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下称《规划》)始终坚持将产业发展与城镇布局融合考量。比如,在规划“沿江城市群”的城镇布局中,特别明确“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和先进制造业中心”;而对“沿海城镇轴”则要求“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大规模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和高端产业转移”。

  “智慧城市”,信息化是融合器

  走进无锡市民中心8号楼的市公共机构节能监管中心,监管平台下的VRV空调计量管理系统上,大屏幕显示市民中心大楼内所有空调均已关闭。无锡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人士介绍,到夏天空调使用高峰时节,工作人员将密切监测每栋大楼各个房间的空调运行状况,以色块区分房间,未开空调的为灰色,空调温度在26℃以下的为橙色,在26℃以上的为绿色。管理局将对空调温度开得偏低的违规单位进行内部通报批评,同时指示监管人员利用远程遥控强制关闭这些房间的空调。

  去年底在广州召开的“第五届智慧城市发展年会”上,无锡凭借在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民生、智慧管理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力压浦东新区、宁波、上海、杭州、北京、深圳等城市和地区,蝉联国内“智慧城市”发展评估第一名。

  “智慧城市”,无疑是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最佳载体。记者注意到,《规划》对我省“智慧城市”建设细画“模样”: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构筑地理信息、智能交通、社会治安、市容环境管理、灾害应急处置等智能化数字系列,打造智慧城市群;加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宽带江苏”工程,推动云计算数据中心和云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城市要害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

  而在刘志彪看来,信息化作为融合器,还体现为“新型工业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利用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过程”。

  目前,发达国家已完成工业化,进入信息化阶段。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而信息化又扑面而来。究竟如何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显然不能走发达国家工业化完成之后再搞信息化的老路,否则将错失信息革命带来的机遇,唯一可行的选择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在这样的过程中,与产业紧密相关的新型城镇化也将得到“提质发展”。

  筑牢“根本”,农业现代化是根本支撑

  在“四化同步”中,农业现代化被认为是江苏最大的短板。

  “相对于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程度,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更多。”省委农工办主任诸纪录向记者介绍一个核心指标:以“农业劳动生产率”为例(即以“农业增加值”为分子,“务农的劳动力数量”为分母,得出的数据),“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要落后50年-90年。”

  在诸纪录看来,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农业不仅为城乡居民提供食物供给,也为二三产业提供原材料,可以说,农业是‘根本产业’,只有筑牢‘根本’,才谈得上其它,因此说,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而城镇化又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并为农产品提供广阔市场。”

  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规划》也细化路径。记者梳理发现,主要体现在提高生产力和改善生产关系两方面。从提高生产力角度,包括要求“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组织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加大技术集成推广”等;而在改善生产关系方面着墨更多,除了要求“加快农业社会化、市场化步伐,提高专业化、高效化水平,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提升综合生产效率”,更要求“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扶持建设一批示范性家庭农场”、“鼓励农村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专业合作、劳务合作、投资合作”等。本报记者杭春燕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