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徐州贾汪区老矿街道: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
从“以煤为生”到“生态农业”,从“环境脏乱差”到“特色田园乡村”,在党建引领下,徐州市贾汪区老矿街道四清社区在产业发展、村容村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深深改变并惠及着四清社区的每一个人。今天的四清社区在老百姓的眼里,真正实现了由“灰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蜕变。
从地下“黑色经济”到地上“绿色经济”转变
日前,记者在四清社区菊花基地培育大棚,看到几名工人正在扦插菊花苗。据介绍,该基地大棚内有300多个品种的菊花苗,每年育苗量达20万株,年销售额200余万元,带动村内40余人就业,实现了绿色发展。
很难想象,如今以菊花、草莓种植等绿色产业为主导的四清社区,曾经是一个有着17个小煤矿、以煤为生的小村子。据村里的老党员回忆,20世纪80年代,村集体相继开采了17个小煤矿,集体收入急剧增加,村民生活逐渐富裕了起来。2001年集体煤矿政策性关闭,四清村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阵痛。
怎么样由“地下经济”转为“地上发展”?当时的村支书开始为村民寻找出路:土地流转搞冬枣、西瓜种植,但是收入不理想;2006年村里开始发展工业,大力建设厂房,为招商引资奠定了基础,一大批企业落户四清社区,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村民的腰包又慢慢鼓起来了;2010年村“两委”将土地化零为整,散户出租大户种植,将土地集中流转给了大户,一大批高效农业逐渐兴起,乡村振兴之路开始变得越来越宽广。
退伍军人蔡兴兴回乡创业,成立了江苏君之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菊花基地成为了村里的新兴绿色主导产业。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同时也是一名党员。看到村子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就萌发出了在村子里做一些事情的想法。经过这几年不断发展,我们逐渐形成了一个菊花种植为主的产业。希望通过我们这个产业的发展,把村子打造得更漂亮一些。”公司总经理蔡兴兴告诉记者。
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人和景美
走进四清社区,门前道路宽敞,广场设施齐全,小楼白墙碧瓦,凉亭精致典雅,健身器材旁村民三三两两,一派和谐安详的乡村画面。
为了全面提升村民生活环境,2017年,四清社区党总支开启了人居环境整治的新征程,没有资金就带着村里的党员们先干,修建水泥路面30000余平方米,安装路灯300余盏。
“大街小巷全部建成水泥路并通到户。所有房屋经过粉刷整修,白墙青瓦,整齐划一,让人看着赏心悦目,村里鸟语花香。这个变化是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村‘两委’干部带领党员群众努力奋斗得来的。”四清社区居民赵龙义自豪地说。72岁的赵龙义是土生土长的四清人,他见证了四清社区从“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到“路宽灯亮,天蓝水清”的蜕变。
新时代文明实践提升居民幸福感
产业的发展变迁带领四清百姓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致富路,让村民富了口袋。与此同时,四清社区以党建引领,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开展富有乡土气息的文娱活动,让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如今,在书画室里画画、写字,在文娱室里打牌、下棋等已经成了村民的日常。
54岁的高茂翠退休后就参加了社区腰鼓队和广场舞队。她告诉记者,现在每天晚上都到广场上跳广场舞,经常参加各类文娱活动,特别有成就感。
下一步,四清社区将继续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契机,以庭院整洁化、乡村花园化、田园景观化、环境洁净化、生活富足化为目标,着力打造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特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田园村庄,建设生态与人文和谐、城市与乡村旅游业联动发展的特色田园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