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二百岁如今成旧影 无锡"挥别"蚕桑养殖业

来源: 时间:2014-05-23 点击数:

    5月本该是桑绿蚕肥时,但是在素有“丝码头”之称的无锡,最后一家蚕种场——西漳蚕种场悄悄歇业,标志着无锡正式告别拥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蚕桑养殖业。

    记者上周来到位于无锡锡澄路上的西漳蚕种场,斑驳的门牌透出一丝凄凉。“5月初发完最后一季蚕种,就不再生产了。”西漳蚕种场厂长谈建宾说,厂房面临拆迁,原来40多名员工大部分已经分流,只剩下3个人留守。蚕种场两幢90年历史老厂房将保留,规划为蚕种博物馆,展示蚕桑文化,6亩桑田将被改造成湿地公园。

    据《无锡市丝绸工业志》记载,从泰伯奔吴教民栽桑养蚕开始,无锡地区养蚕缫丝已有3200多年历史。上世纪20年代,无锡有桑田18.24万亩,养蚕户数14余万户,茧行223家,储存干茧十余万担,“丝码头”美誉远播四方。

    阙拥军1994年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毕业,之后来到西漳蚕种场担任技术员,他见证了无锡蚕桑业的最后时刻。“上世纪90年代无锡地区有七八家蚕种场,2005年后迅速减少。西漳蚕种场鼎盛时一年外发蚕种近60万张,去年下降到7万张,主要发往南通、淮安等地。”外发蚕种减少,蚕场自然难以为继。每张蚕种47元,去年外发7万多张,一年收入只有330多万元,已难于维持日常运转。

    而养蚕对无锡农民也没有了吸引力。阙拥军算了笔账:一亩桑田平均能产60公斤茧子,按照40元一公斤的价格卖,一亩地的收入大约2400元。“同样一亩地,种葡萄或者桃子收入都在万把块钱,谁还愿意种桑养蚕?”

    无锡市林业指导站站长蒋巧根认为,无锡退出蚕桑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无锡蚕桑业暴露出土地利用率低、成本高的弱点,与西部地区相比缺乏竞争优势。从全国范围看,“东桑西移”趋势明显加快,中西部将成为我国蚕桑业的重心。 (浦敏琦)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