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绿色银行”增值保值 林业产值13.8亿元
“目前有400多名群众帮我们园生提子园套栽西瓜、搭建棚子。”江苏省涟水县上善果业负责人王卫芳告诉记者,“这次初建200多亩的连体棚,为的是方便游客观光采摘。”涟水县是农业大县,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等多项荣誉于一身。如何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江苏省涟水县树立现代理念发展农业,加快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由分散向规模,由粗放向集约,由低效向高效转变。据该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主任张辉介绍,尽管受到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但涟水“绿色银行”增值保值,去年实现林业总产值13.8亿元,其中加工业产值8.1亿元。
产业培育,改零散为抱团
在保滩花卉休闲观光园里,玉兰、女贞等80多个品种争奇斗艳。镇农技人员介绍,该镇已成立了10个花木种植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2200多人,带动农户人均年增收2500元。
去年,涟水县紧紧围绕优质稻米、花卉苗木、畜禽养殖、设施化蔬菜等主导产业,按照“强基础、增活力、延链条”的要求,启动全县农业产业总体规划编制,投入6800万元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比重达46%,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63.7%。
目前,五大主导产业板块的现代农业格局呼之欲出。县农委主任徐军介绍,涟水正在全力构筑以唐集、石湖为核心的优质稻米,以红窑、涟城为核心的设施蔬菜,以保滩、五港为核心的花卉苗木,以南集、黄营为核心的生猪健康养殖,以高沟、成集为核心的家禽生态养殖产业板块。
据统计,全县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5万亩、高效设施渔业1.1万亩,新建连片种养基地74个,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85%,参加专业合作社农户比重达88%。遍地开花的1680多个农业合作组织让农民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以往单兵作战抗不住什么市场风险,现在几百家大户抱在一起,要好多了。”已有20多年养殖经验的薛余峰在潮起潮落的市场上应对自如,领办的禽业合作社带动280多户走上致富小康路。他告诉记者,在行情好的时候,规模大户年收入20万不成问题。
园区示范,变盆景成风景
记者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现场看到,连栋大棚蔚为壮观,日光温室里绿意盎然。据介绍,已有16个项目在现代农业产业园生根开花,种植基地面积达5000亩,温室蔬菜育苗、大棚青芦笋、大棚提子、黄秋葵等生产基地在该县首屈一指。
目前,涟水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累计投入3亿多元,初步建立了从推广示范、设施载培、贮藏加工、产品流通到休闲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下一步启动建设农技推广培训服务中心、农产品检测中心、玻璃温室展示中心,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县农委副主任卢洪话语中透出自信。
在涟水,可圈可点的农业园区不止一个。卢洪介绍,按照资源集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的思路,涟水县加大政策、资源、资金、技术向农业园区倾斜力度,推动现有园区提档升级。
目前,全县涌现出涟城现代渔业示范园、南集生猪养殖示范园、唐集亚夫生态农业科技园等一大批现代农业示范区,规模效应日益显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万亩优质粳稻和稻(藕)田龙虾养殖两个园区去年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龙头拉动,从粗放到集约
总投资2.5亿元的汇丰木业去年投产,年产25万立方米中高密度纤维板,可往实现年销售收入4亿元。红窑镇项目帮办负责人说,“这意味着每年消耗枝桠材50万吨,可直接带动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
“兴办农业龙头企业,既有利于延伸产业链条,又有助于农产品转化升值。”基于这样的考虑,涟水县积极扶持现有农业骨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来资本兴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主任张辉告诉记者:尽管受到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但涟水“绿色银行”增值保值,去年实现林业总产值13.8亿元,其中加工业产值8.1亿元。
“全县新增超越工贸等投资3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5个,新培育银海木业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家,新培育通威饲料等年销售超亿元农业龙头企业3家。”县农委工作人员刘宣东介绍。他还特别提到,作为首批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涟水县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汇聚了苏美食品、大自然食品、银海木业等9家企业,年产值超过15亿元。
目前,全县共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2家,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136个。龙头企业依托科技做大盘强,借助品牌开拓市场,全面推进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永顺德肉联厂董事长朱兴勇告诉记者,大志食品已经成功进入上海交大、南大等近40所高校的餐桌,去年实现销售1.5亿元,今年可望达到3亿元,带动周边农户形成4.5万头生猪养殖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