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种田人均收入两万七
“要是两年前你来采访,像这种下雨天肯定得踩一脚泥。现在都铺上了水泥路,汽车直接开到农场,保证淋不着。”春雨霏霏中,记者来到太仓市城厢镇万丰村海丰农场专业合作社,农场总经理、村党委书记吴玉兰告诉记者,如今,天气因素几乎不会再影响到农场的生产。4000多亩地只有3个管理人员、37个常用员工,水稻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种植。
吴玉兰今年35岁,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小吴书记”。2006年,她通过大学生村官选聘来到万丰村,当年,这个村是几乎没有资产性收入的纯农业村。2010年8月,村集体组建的海丰农场注册成立,农民按照每亩土地950元入股,年底进行股权分红。
走进海丰农场的大棚,正在开花的蚕豆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本该五六月份上市的蚕豆,怎么在这里提前开花了?“这是我们在农业大学专家指导下种植的新品种,最近已经上市了。正常上市的蚕豆只能卖到三四块钱一斤,但这个二三月份提前上市的品种,每斤卖8块钱还供不应求……”由于采取精品化、差异化种植,农场大棚里的“宝贝”们普遍身价“高贵”,种植效益也比普通蔬菜高上两倍。
这些特色蔬菜以及小龙虾养殖、散养土鸡等,都还只是海丰农场的“副业”,真正的主业在太仓“三万亩水稻丰产方”,其基本经营方式是“大承包、小包干”。大承包是聘请村里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职业农民任分场场长,包产量、包肥料、包农药、包用工,定奖赔;小承包是农场管理者包干管理费用,按月考核打分,直接挂钩结算。主要考核手段是“成本核算、绩效挂钩”。例如,规定每亩粮田核定综合成本,降低成本部分给予一定百分比的奖励,超出成本部分则要相应扣除。用工形式则以固定用工与农忙季节临时工为主,临时工由村劳务合作社提供。由于实现了育秧、机耕、插秧、管理、收割、仓储、烘干、加工、包装一条龙,大大节约了管理成本,每亩土地的效益可以达到1200元左右。目前,该村农场的收入已占到全村经济总量的80%。
2012年开始,万丰村进行了村级集体资产晰股量化。2013年6月,万丰社区股份合作社成立,现在持股户数已达925户,持有股份1万余股,全村去年可支配收入达418万元。太仓市委农工办副主任闻铭给记者算了笔账:农民土地入股,一般以每亩平均800元实行保底分红。参与合作农场生产经营管理的人员1362人,扣除道路、沟渠、绿化等面积后,人均管理土地近100亩,按每亩管理费275元计算,“股东”种田人均收入2.7万元。
村级经济发展了,苦恼也来了。“最大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吴玉兰说,现在在农场里劳作的是一群平均年龄高达65岁的老奶奶,让这些老年人学会使用新型农机具,难度可想而知。“我们从日本引进的农药机,5分钟内就能洒完一亩地需要的农药,但是要有能看懂说明书的人啊,因此,现在亟需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后备力量和管理队伍。另外,找市场也不容易,合作农场发展时间不长,种出来的产品卖给谁?遇到以次充好、恶意竞争的市场从业者怎么办?”本报记者 吴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