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环保“责任田” 宜兴万名党员标杆树在农村

来源: 时间:2014-03-27 点击数:

    进入三月以来,每天傍晚,宜兴市湖父镇洑西村村口都会出现一位老人,手里拿着火钳、簸箕,捡拾地上散落的零碎垃圾,和身后满山的翠绿、西下的夕阳一道,构成一幅恬静的乡村生活画面。

    “我就是发挥余热,做给村上的细佬(小孩)看看,村里这么好的卫生环境,不好随便破坏”。

    老人名叫潘永龙,今年69岁,在村口经营着一家便民商店,是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自从月初认领了村里组织的农村环境党员责任区后,每天早晚,老潘都会拿着保洁工具准时出现在自己家前屋后的包干区,这块近一亩地面积的区域也被他戏称为除自家小店外的第二块“责任田”。在洑西村,像潘永龙一样认领了环境责任区的党员还有近200名。村民们看在眼里,暖在心中。如今,在党员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共建共享优美家园的队伍,以往随地乱扔垃圾,屋前屋后乱堆乱放等生活陋习正慢慢地在洑西村消失。

    作为江苏省生态环境禀赋最优的地区之一,宜兴市以改善农村群众生活环境为抓手,连续数年,共斥资15亿元完成了全市3324个自然村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成功创建218个三星级康居乡村,位居全省首位。然而,陶都农村的天蓝了、水绿了,房屋整洁了,部分村民的个人素质和环境意识却显得有些脱节,一些村甚至出现了脏乱差集中“返潮”的现象,给农村环境的长效管理带来了一定压力。

    洑西村党总支书记庄洪法对记者说,“为了提升村庄环境,实现长效管理,村里以往每年要花40万元,但往往是保洁员在前面扫,村民们在后面看,大家并不十分珍惜环境整治的成果,效果也不算好”。据了解,目前,宜兴市用于农村环境提升和长效管理的年度奖补资金达3000万元,却仍旧不能完全满足全部需求,缺口部分主要靠镇、村两级自行筹措资金填补,长效管理缺乏可持续性。

    “宜兴市域面积的3/4是农村,80万农民中有三万多名党员。相对薄弱的农村基层党建和群众关切的村庄环境长效管理这两项工作能否结合起来,互促互进?应该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给了我们很大启发,为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宜兴市委书记王中苏向记者说道。

    今年三月份以来,宜兴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入调研全市农村党员结构现状,以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为切入点,迅速制定出台《关于全面建立农村党员责任区的实施意见》,创新性地在广大农村建立起一块块“党员责任区”。 截至目前,宜兴已有16588名农村党员们主动认领了9216个责任区,亲力亲为地维护好家前屋后道路、绿化、河道等环境卫生。在党员的带头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村民自发加入到村庄环境管护的队伍中,不仅有力改变了过去党员“赤膊干”,群众“冷眼观”的现象,而且有效消除了农村少数党员思想上无责任、无压力,工作上不主动、不参与,先进性不强、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党员荣誉感缺失等现实问题,真正把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落实为邻里乡亲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变化。

    为了确保工作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宜兴市还规定每块党员责任区的醒目位置均要设置统一的公示牌,公布村“两委”定点干部、党员责任人姓名、责任范围和联系方式,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对接到群众投诉,或在责任区内未能发挥党员作用,群众不满意的党员,进行教育,限期整改。对表现突出、群众认可的党员加以表彰奖励。如今,以“农村党员责任区”为重要内容的宜兴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充分融入道全市民生实事工程、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工作中,逐渐形成党员参与、群众评价、党群互动的良性循环和显著特色。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