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成本上涨拉低种粮效益
“今年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按理还说得过去,问题是种粮成本逐年上涨,而且目前种粮主要靠天吃饭,遇到灾害天气就可能亏本。如果不赚钱,谁还愿意种粮?”当记者近日拨通溧阳市社渚镇农民汤芳伢的电话,问及今年小麦长势时,这位种了4000多亩粮食的全国种粮大户,忧心忡忡说了这番话。
他给记者报了前三年小麦产量:2011年是他种粮以来小麦产量最高的年份,亩产850斤;2012年收获季节多雨,导致小麦烂场,亩产只有650斤;去年小麦拔节期间阴雨连绵,亩产更低,只有400斤。“去年小麦一季是亏本的。”他说,幸好秋季粳稻丰收,一年下来亩均纯收入还不少,“到目前为止,小麦长势不错,今年亩产应该能达到700斤,去掉农本,每亩能赚300元。”
但这300元不包括土地流转费。老汤转包的4000多亩地中,一半是原溧阳市社渚农场的,尽管流转费逐年上涨,不过总体还好,每亩538元;另一半是复垦地,从农民手上流转过来的,种粮的产量较低,流转费却较高,每亩689元。“总体来说,流转费用在逐年提高。”老汤说,他转包的土地,流转费还不是最高的,邻近南渡镇一个种粮大户,流转2000亩良田,去年每亩流转费700元,今年涨到950元!“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提高6分钱,粳稻每斤提高5分钱,就算今年小麦亩产700斤、粳稻亩产1400斤,加起来每亩也就增收112元,根本抵不上流转费用的上涨幅度。何况今年粮食产量究竟有多少,还是个未知数。”
对于种粮大户来说,最近几年感到比较欣慰的,是农资价格比较平稳,最大的成本上涨在土地流转费用及人力成本。汤芳伢常年雇请20多名农民,今年,他给每人每年涨了1万元工资。前不久,记者在昆山市淀山湖镇采访几位种粮大户时,他们最忧虑的也是土地流转费和人工成本提高。
今年国家出台的粮食最低收购价与往年相比,提价幅度不是很大。“这是因为提价的空间已经收得很窄。”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张国钧认为,连续10年粮食托市收购,国内粮价持续提高,远高于国际粮价,我国实际上已成全球粮食市场的价格高地。如果继续较大幅度提高最低收购价,必然进一步扭曲粮价,国内粮价会成为像黄河那样的“地上河”,刺激更多企业进口粮食,从而对粮食收储企业造成冲击。
这样的苗头去年已出现。由于粮食收储企业是自负盈亏的,随着托市收购价格逐渐提高,收储企业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去年,我省先后启动小麦和稻谷托市收购,但真正进入托市收购的粮食数量仅占五分之一左右,大部分粮食因为水分和杂质不达标等原因,是按市场价收购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农民的种粮效益有所降低。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可以预言,今后土地流转费只会提高,不会下跌,而且提高的幅度不会低。这会让种粮大户的收益空间越来越小,进而影响种粮积极性。”高邮双兔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卫东说,他们公司与很多种粮大户有合作关系,他们都抱怨土地流转费上涨抵消粮价上调带来的收益。扣除物价上涨等因素,这几年尽管都是丰收年,但实际上种粮效益一直在下降;加工企业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
他认为,现在各地都在鼓励搞家庭农场,而家庭农场的耕地大部分是流转过来的,那么,能否在政策允许、财力允许的范围内,给土地流出方或流入方一定的补贴?他听说苏州、南京把水稻田作为湿地保护给予补贴,这笔补贴可相对降低流出土地的农民对提高流转费的期待。其他有条件的地方能否参照这种做法,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证种粮农民有稳定的收益呢? 本报记者 朱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