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生村官和他的“养生菜”
春寒料峭,句容茅山李塔村村官周凯一大早就来到村东头的大棚里,一边观察种植的“养生菜”黄秋葵生长情况,一边给生长不良的蔬菜施肥。看着快要上市的蔬菜,他盘算着这一季全村种植户的收入。
茅山的农民靠天吃饭,辛辛苦苦一年忙到头,经济效益却并不理想。2009年,周凯毕业于江苏技术师范学院,2010年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回到家乡工作的周凯,一直思考着致富之路。一次无意间看到电视里介绍黄秋葵种植,引起了他的兴趣,在搜集相关资料后,他种植这种“养生菜”的念头愈发强烈。
黄秋葵原产于非洲,因为含有特殊的药效成分,能强肾补虚,在发达国家已成为畅销的营养保健蔬菜。“它的种子成熟后,研磨成粉冲调溶解,可作咖啡添加剂或代用品。它的花可以泡茶,具有安神效用。根可以入药。7月到9月,黄秋葵每天都会开花结果,产量很大。你说,是不是浑身都是宝?”说起黄秋葵,周凯眉飞色舞。
2012年4月,周凯仔细撒下第一批黄秋葵种子,开始了创业之路。初次种菜,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晓:前期株距密了窝风,影响作物生产,几番调整才掌握最佳分寸;后期追肥多了挂果难成形;采摘果实时没有做好防护,被茎叶上刚毛刺伤皮肤,奇痒难耐,整个胳膊起了一片红包……苦和累,周凯一笑置之。
三个月后,终于迎来了第一个收获季节。周凯捧着这绿油油、酷似朝天椒的蔬菜,向村民们介绍它的生长特性。“这就是黄秋葵,大家带些回去可以清炒肉丝或者焯水凉拌,它口感清爽,一股清香。采摘要戴好手套穿长袖,用剪刀剪下。外形完整卖相好的,可以卖到10块钱一斤,亩产量2000斤,在北京、上海大城市里很多人吃呢!”
听到他耐心为大家算经济账,看到他手把手的示范演示,不少村民动心了,谢玉龙、李保玲、李保友、夏来喜等村民相继加入。用汗水换来的经验,周凯对村民没有一丝保留,不仅请来专家挨家挨户指导,还帮大家牵头联系销售。
在福地茅山种这种“养生菜”,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也给留守老人们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用工条件没年龄限制,大部分都是50、60岁的老大妈、老大爷来。采摘黄秋葵半天工资50元,除草80元一天,最多时用工20多人,去年我们蔬菜种植基地仅工资就开了5万多元。”
周凯说,黄秋葵是一种新品种,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还没有被大众广泛接受,现在他们的黄秋葵还仅仅局限在鲜果销售,批发商也只有镇江和常州两地,每到丰收时,都有很多积货因无法保存而损失,亩效益只达到3000元,离周凯心目中的数字还有距离。他考察了解到黄秋葵的种子可榨油,目前市场售价高达300元一斤,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营养成分和香味远远超过芝麻油和花生油。今年他把心思动到了深加工之路上,项目前期投入加上设备购进约15万元。为此,他申请了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积极运作。
本报通讯员 葛扬 德琴 庆海
本报记者 晏培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