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让进城农民抱团取暖
22日下午,76岁的叶金山老人在张圩消费合作社申请入社。社工输入信息1分钟后,老人拿到社员卡,这是老人继社保卡、低保卡后的第3张卡。“像城里人一样,干啥都用卡。”老人说。
据介绍,南京市浦口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出现了18家消费合作社,现有社员3500人。社员“抱团”买东西,买服务,还相互提供服务。
离开了乡土社会的老办法、老规矩和老熟人,农民如何习惯“进城”后的生活?一张消费卡,正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又一种探路。
“村口小店”回来了
叶金山说,入社好处多,充200元钱送10元,买东西有积分,年底送大米。对面的邻居不仅入社,还缴了500块钱入股,去年分红50元。
张圩社区书记孙进存介绍,前年,区政府支持10万元,34位村民入股,成立了全区第一家消费合作社,社区800多户家庭,近一半的家庭入了社。合作社现有商品上千种,由众彩物流集中配送。超市商品售价至少比进价高出20%,合作社卖东西只加价7个点,全年利润用于股东分红,去年分红14万元。
家住11幢的张明奇告诉记者,大超市离这有3里远,日常用品到消费合作社买,方便又便宜。
农民安置区通常远离城区,“不城不乡”,不少公共配套服务还不到位。在永丰消费合作社充值的田慧玲说,出门坐上了刷卡公交,和城里一样方便。可周围这一大片,公交卡充值点、供水供电供气服务站和银行,统统没有。现在好了,一早上班,把卡丢在消费合作社,有空再来拿卡,凭票付钱,所有的缴费充值都搞定。
乡风民俗留住了
拆了老屋,住进高楼,陆福云最担心的事没发生。去年,85岁的老母亲过世,一个电话打给永丰社区消费合作社热线,丧事由几个专业队伍全包了。“一点没烦神,还省钱。”
陆福云说,4年前搬进小区,老人们碰在一起常议论,住进套房好是好,就是百年之后,怕是要冷清地走了。陆福云安慰母亲别担心,自己却暗暗发愁。
永丰社区书记方宽银说,这几年,也有家庭在地下室和道路旁设灵堂,摆宴席,用水、用电、噪音等问题时常发生。有人建议,要像城里一样,小区严禁办丧事。社区开展调查,村民要求保留老风俗的呼声强烈。社区干脆在会所一楼拿出200平方米,专门用于村民办丧事。不仅如此,永丰消费合作社还推出一条龙配套服务。
张圩社区社工尹富健介绍,这里不像城区,各种市场服务还没形成。消费合作社搭建便民服务网,联系服务提供方,将居民需求化零为整,好比城市的“团购”,服务有保障,价格还实惠。从上门理发到孩子接送,各消费合作社提供40多种服务。会员的服务花费转化成积分,年底兑换物品。
热心乡邻更多了
浦欣家园8幢的李崇兴老人搬进楼房后,以为失去了热心的乡邻。下水道堵了,电话打到消费合作社。很快,刘明上门,通了管道,分文不收。了解李崇兴独居后,还把李崇兴的居室里外打扫了一遍。“我住10幢,您老哥有事,随时打电话。”刘明留下电话,从此,两个人经常走动。
浦欣家园成立了锦城消费合作社,刘明在合作社的称呼是“志愿者”。他志愿帮大家通水管,有志愿者也帮他修电视机。
张圩社区的吴春林,有30多年的行医经历,每周3天在消费合作社,有头痛脑热的、要量个血压的,都来找他。
锦城社区书记张勇说,社区有不少行动不便的老人,眼看着春天来了,想找些热心人,带老人出去踏春、晒太阳。上周在合作社贴出公告,没想到有28个人报名。
离开“熟人社会”,高楼里的农民慢慢接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各个消费合作社都有自己的志愿者队伍,不少合作社准备将志愿服务兑换成积分,不仅提供物质奖励,还要贴红榜,广而告之。
每个社区有数千居民,目前,志愿者只有三四十号人。“急不得。”浦口区区长瞿为民说,通过消费合作社,农民在日常点滴中慢慢接受民主管理和自我服务,实现互助共享,最终适应新生活。本报记者 颜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