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城镇体系建设最新发展趋势与导向
(一)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构建市域(区)整体城镇体系
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在推进“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进程中,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将其列为经济社会发展“四大战略”之一。
按照城乡统筹的相关要求,常州市于2012年完成《常州市区城乡统筹规划》,规划在常州市域形成以常州市中心城区为“一主”,金坛市城区和溧阳市城区两个市域副中心城区为“两副”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进一步强化常州一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与金坛实施“常金一体化”战略,与溧阳实施“增长极培育”战略,提升县域经济能级。对于小城镇的发展围绕“做强做特”的思路,实施“扩权强镇”策略,逐步将重点中心镇打造成现代化小城市。
同时,在常州市区形成“一个核心城区、东南西北四个统筹区”的市区城镇体系结构。核心城区北至龙城大道,东至青洋路,南至京杭大运河,西至龙江路,是常州市的经济、文化中心。东部统筹区以东部新城为核心,构建城东片、凤凰片、横洛片、横山桥片、郑陆乡郊区五个发展片。西部统筹区以包括钟楼新城在内的西部核心区为核心,串联钟楼、邹区、奔牛生活区、空港产业区、西部都市农业休闲区、西部发展战略储备区五个功能区。南部统筹区沿南部滨湖休闲创意带带状延伸,串联城市综合功能区、新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休闲旅游区五个功能区。北部统筹区以北部新城为核心,串联滨江综合功能区、西部高新产业区、齐梁文化休闲区三个功能区。
(二)以新型城镇化为导向推进“小城市大战略”
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建设被正式提上议程。李克强同志曾多次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在城镇体系方面,需要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路径完善城镇体系,追求以差异谋发展、以互动促协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同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在这些新的发展导向下,小城镇在城镇体系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凸现。2012年,我市完成《常州市小城镇发展思路》,提出常州市小城镇需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时期具有“常州特色”的小城镇发展路径与模式,即“小城市大战略”。这一总体思路意味着从传统的各个乡镇均衡发展、多点开发、无发展级差的模式,转向重点培育中心镇,以小城市标准培育片区极核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最终实现小城镇总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常州市区整体协调健康发展。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常州市区小城镇未来发展的主要策略为差异化、一体化、极核化、集群化、特色化“五化”发展。
一是推进全市37个小城镇差别化发展,将一些小城镇发展为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都市组团,打造成未来城市的新兴功能板块,例如武进区的湖塘镇、牛塘镇。
二是将中心镇极核化发展,打造成未来农村的增长极,并结合周边一般镇,形成片区的集群化发展。这主要涉及4个片区集群。
(1)北部滨江片区:以孟河镇为中心镇,包括春江、罗溪、西夏墅3个一般镇。强调孟河与西夏墅镇的空间整合,突显孟河镇极核作用,打造常州市西北部以齐梁文化、旅游休闲为特色空间;春江与罗溪镇融入新城。
(2)东部横山片区,以郑陆镇为中心镇,包括洛阳、遥观、横林、横山桥4个一般镇。郑陆镇打造常州市东北部以山水文化、观光休闲为特色的综合空间;遥观、横林、洛阳镇融入武进新城。
(3)南部滨湖片区,以雪堰镇为中心镇,包括前黄、
礼嘉镇2个一般镇。重点协调与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关系,强调雪堰镇的旅游服务功能,打造常州市东南部阖闾文化、湖滨休闲的特色空间;前黄与礼嘉镇融入武进城区和高新区。
(4)西部滨湖片区,以湟里镇为中心镇,包括邹区、嘉泽、奔牛镇3个一般镇,重点衔接湟里、嘉泽两镇的环滆湖发展,注重湟里镇对周边镇的辐射,打造常州市西南部以花木、机电、旅游为主的综合空间;奔牛与邹区融入新城。
三是优化调整镇村布局规划,在全面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基础上,强调各镇的特色彰显。
(三)以生态文明为导向推动区域城镇差别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高度论述,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生态文明导向要求:根据宏观区域发展模式的不同,不同地区的城市(镇)在发展重点上必然有所区别。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明确提出城镇密集地区、点状发展地区的城市(镇)的“两种发展模式”。一是城镇密集地区,常州市区属于东部城镇密集地区,重点关注迈向国际先进的城镇化建设,引领空间转型,优化区域公交网络,以轨道交通引导城镇空间聚集,同时强化空间协调与生态预控。二是点状发展地区,常州市域的金坛、溧阳两市属于点状发展地区,需要依托现有城镇点状发展,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城市,避免城镇连片蔓延,加强城镇特色化引导,构建点状集聚、生态开敞的空间格局。
常州市域城镇体系整体框架基本形成,市、区、县各级政府正围绕这一整体框架进行持续的深化、落实。未来常州市的城镇体系建设将进一步结合最新发展趋势和导向,力求实现城镇体系建设升级。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