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有粮 道德不荒
19日新华日报刊登“粮食安全,突出供给保障”,解读省委一号文件。
习近平同志指出,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粮食问题上不能忘记历史、盲目乐观,不能今天温饱无虞,就忘了昨天饿肚子的滋味;不能粮食连年增产,就看不到今后保障粮食安全的难度和压力。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确保粮食安全任务依然艰巨,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
吃饱肚子不挨饿,是人生和国家的头等大事,现在的“80后”和“90后”对此可能并没有切身感受,因为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挨过饿、经历过基本生活物资匮乏的苦日子,而“70后”之前的人们大多知道什么是饥肠辘辘。
现在舆论一谈起那段日子,竟还带着一点“幸福”的回味,认为“饥饿是人生宝贵财富”“饥饿有利于身体健康”。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再回头看看曾经历的饥饿,“财富说”“健康说”才得以成为笑谈。
不过,仍须时刻警惕饥饿可能造成的道德伤害。饥饿不一定使所有人失德,但一定会使不少人缺德。曾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的卡斯特罗教授指出,“没有别的灾难能像饥饿那样地伤害和破坏人类的品格”。
其实,无论在我们尚未远去的历史记忆中,还是目前世界正在忍受饥饿的地区,大量事实都在验证着卡斯特罗教授令人心惊的警示:为了一口吃食,人们丢失起码的尊严和人格,哪有道德可言?
对粮食安全,除了“突出供给保障”这类计划、执行和操作层面上的重视,也要有道德层面上的反思。在从治国安邦的高度认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时,也要强调,在当下及未来中国,粮食安全对人的道德建设和维护也有极端重要性,再不能因为饥饿严重伤害道德。“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个“不慌”也包括高尚道德的坚守、建设和提升。
由此想到,我们对当前道德问题批判的立场也要恰当。从饥饿到温饱,人们的道德观及所存在的问题实际早已不在一个层次上,当下道德建设的物质基础及人们追求道德的愿望也要高出许多,我们要看到道德的力量。从这一视角,更可理解中央和省委为何一直强调把解决吃饭问题当头等大事了。这也是对省委一号文件另一角度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