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田埂,射阳农户联耕联种
“我全部的地,5块14亩,都加入了联耕联种,再不用子女返乡帮忙了!”1月11日中午,射阳县长荡村一组农民孙士清欣喜地告诉记者。
目前,射阳县9534户农民实现联耕联种,8.4万亩地破除了田埂——农户自愿,以打桩等形式确定界址,农田连片种植、农户联合生产经营、专业化组织提供社会化服务,射阳的联耕联种创新,最近入选“2013年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
射阳县作物栽培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峁春太告诉记者,射阳70%耕地都是零星、散杂的小田块,大中型机械收种难以作业;另外,“老人农业”现象也越来越突出。这种情况下,地如何才能种下去?
2008年,受附近新洋农场的启发,兴桥镇青华村留守农民约定统一耕种。当年,镇里农机专业合作社10台联合收割机开进了青华村。三组的韩立荣是个聋哑人,妻子又有肢体残疾,两亩多地还给分成几块,往年抢收抢种总是拖尾巴。加入联种后,每亩纯收入猛增至1800元以上。
惜地的农户这下都动了心,户看户、村看村,联耕联种推广开来。
破除的是一道田埂,带来的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地连在一起,人抱团种地,各种合作社也由此应运而生。长荡镇三中村5800多亩地联耕联种后,由合作社承包耕种。镇里成立农机、植保、育秧、购销等专业合作社,全程提供专业化服务。
峁春太跟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联耕联种采用机械作业,种子和肥料投入合计每亩能减少成本100元左右;麦子收入预计至少增加160元/亩;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品质提升,每亩能多卖出40元左右。综合来算,一季麦子增加的收益可达300元左右。
记者来到四明镇新南村、洋马镇兴垦村等试点村组。这里过去种散田,麦子播种一直采用人工撒种,“联耕联种”后统一实行机械条播,播种量每亩节约20斤;集中采购,种子成本每亩减少47元;农技人员全程把关,农药和肥料的使用量下降30%。
而在兴桥镇,农户们将一片质量差、盐碱重的100多亩抛荒地试行联耕联种。三年下来,经过大耕大翻、秸秆还田,土壤状况大为改观,粮食产量增加了150~200公斤/亩。
更让人欣喜的是,联种后,秸秆不再是“老大难”。“一亩地产秸秆500多公斤,就地处理吧,小型机械又不能深翻;运出去卖也不合算,只好一烧了事。”长荡镇三中村一组村民花荣告诉记者,从1984年分田到户后,他家两块地从来没有深翻过,参加“联耕联种”后,合作社的大型拖拉机不但将土地深翻了二十几厘米,还将所有秸秆一次切碎还田,相当于每亩增施25公斤有机肥。
去年,射阳全县有20多个农机合作社、4000多台农机,投入夏熟秸秆的收割还田作业。
“多年来,规模农业的受惠者主要是种粮大户,联耕联种使广大的一般农户开始受益。”峁春太说,联耕联种推动了土地经营规模化和农业生产机械化,提高了劳动回报率、土地产出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率,被省农委列入全省十大科技创新研究课题。
本报记者 杨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