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为农村生活垃圾找“出路”
“垃圾围村”的现实,困扰着已经富起来的苏北农民。11月4日,江苏沛县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上门收集,完善垃圾收集运输体系。在没有环卫设施,没有保洁人员的“零基础”上,沛县两年半时间投入亿元资金,今年建成覆盖全部1329个自然村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并有效运行。
政府的一亿元与农民的一元钱
说起以往的“垃圾烦恼”,大屯镇马寺村村支书马丕固很是感慨:“小坑塘几乎被垃圾填平,马寺大沟30多米宽,整个水面上都是垃圾。”马寺村去年彻底清理垃圾,两台挖掘机、8辆卡车整整干了6天,拉走上百车垃圾。魏庙镇韩营村贾林海说:“坑塘桥头,垃圾到处都是,夏天臭气熏天,蚊蝇乱飞。家家户户的压水井才10多米深,垃圾也污染地下水。”
沛县去年位居全国百强县第59位,具备实力反哺农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11月20日,沛县县委书记冯兴振介绍:“我们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给农村的生活垃圾找到出路,解决农村环境整治的最根本问题,让农村更美丽,让农民生活更舒心。”
从2011年下半年至今,沛县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的固定资产投入达5513万元,包括14个镇级垃圾中转站和配套的130辆垃圾运输车等,运行经费则超过6000万元,总数超过一个亿。而村民需要交纳的垃圾处理费,只是每人每月1元钱。
平均每个村每天清出300斤垃圾在沛县的农村里,首次有了保洁员这个岗位。沛县按照不低于当地居民人口千分一的比例,优先录用低保户和困难户,2286名专职保洁员正式上岗。每个镇则成立不少于10人的城管中队,负责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村里还有专职的“卫生专干”。
沛县城管局副局长刘敬帜介绍,目前做到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沛县每个村都有保洁员,把垃圾从垃圾池集中到移动式垃圾箱,由垃圾车运到镇垃圾中转站,最后送往县城的垃圾处理厂。县财政每年筹措500万元奖补资金,按照吨公里1.4元的标准奖补各镇。
农村生活垃圾的“围剿战”,沛县打了一年多,成效不小。今年预计进场生活垃圾可以达到16万吨,2011年时只有9万吨。也就是说,沛县的农村一年有7万吨垃圾被清扫出村庄,送到县城的垃圾处理厂,平均一个村庄每天清出300斤。
但问题也暴露出来,刘敬帜介绍,村民们随手扔垃圾的习惯很难彻底改变,把垃圾送到村头垃圾池更嫌麻烦;有的镇则“卖”起了“存量垃圾”,赚取奖补资金,还有的镇领导没当真,认为投这么多钱收垃圾不值得。
公开暗访的垃圾照片奖优罚劣
“的确是给村民收垃圾,但这是民生大事。事关沛县71万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事关他们的幸福指数。”沛县县长李晓雷兼任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挂帅”农村生活垃圾“围剿战”,优化运行体系,出狠招加大督查。
沛县11月4日召开城市管理会议,公开播放了针对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的“暗访照片”,奖优罚劣。从3月份开始,县城管委办公室、政府督查室等部门组成督察组,走村串户,摄影拍照,3个月就把1329个自然村跑了一遍。同时,将各镇区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列入县对镇的科学发展目标考核。此外,沛县倡导村民把生活垃圾归集到家门口,保洁员上门收集,让“垃圾不落地”。
现在说起垃圾,朱寨镇马元村村民邓守磊比较满意:“以前‘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现在政府投入我们受益,好得很。”张寨镇陈油坊村79岁的陈瑞银说:“每年村里葡萄成熟,吸引很多城里人,干净整洁的村子能让游客更舒心。”张庄镇党委书记仝玉彪介绍:“老百姓用实际行动表明对这个事的支持,张庄全年82万元保洁费,5天就收齐了。” (张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