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禁工作对农业的影响调研
双禁工作对农业的影响调研
我市实行秸秆双禁工作已有两年的时间,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双禁"工作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需引起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双禁工作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对后茬稻麦生产影响大。
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已经成熟,主要是解决好前期水浆管理,减轻污水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但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技术亟待完善,存在问题较多。秋季稻草全量还田,由于稻草相对于麦草柔弱,机械难以切碎和耕埋,加之冬季低温难以腐烂,造成后茬小麦扎根浅,冻害严重,春季出现死苗现象,特别是收获前遭遇连阴雨天气,加大倒伏风险,严重地影响小麦的品质和产量,群众反应强烈。据竹泓镇冯家村调查,全村有400多亩小麦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产量损失在100公斤以上,个别田块甚至绝收。
2、提高劳动强度,增加农业成本。
调查中我们发现,除部分秸秆还田外,仍有很大一部分秸秆需要离田。秸秆离田费工费时,提高了劳动强度。同时还田时也需要布草匀草,花费一定的时间,造成下茬播栽期延迟明显。有部分农民抱怨愿意每亩倒贴20元,请人帮忙秸秆离田。其次是增加农业成本。一是增加农本投入。①增加种子的播种量。直播稻水稻播种量从6公斤增加到9-10公斤,小麦播种量从15公斤提高到20公斤,才能保证足够的基本苗,仅此每亩各增加农业成本20元左右。②前期增施尿素5-10公斤。二是增加机械作业费用,包括增加秸秆切碎装置每亩10-15元,机械耕翻埋草费用20元。水稻灌水费用40-50元。
3、水稻种植方式改变,水稻种植面积减少,旱生作物面积增加。
受双禁工作的影响,播种季节推迟,一些农户采取麦套稻零共生直播方式,据统计今年全区面积达到15000亩左右,占水稻面积的14.4%,增加了水稻管理难度。一些缺劳户放弃水稻种植,改种大豆、玉米和芝麻等旱生作物,今年我区单玉米就新增种植面积3500亩,今年水稻种子严重滞销是不争的现实,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水稻面积的降低。
4、加剧了部分病虫草害的发生危害,增加了田间管理的难度。
过去稻麦秸秆在收获后通常被就地焚烧,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虫害和草害的发生。实行双禁工作后,加剧了部分病虫草害的发生危害,增加了田间管理的难度。从调查来看,去年麦草还田后,下茬麦套稻的田块虫害草害相当严重,虫害:一是主要地下害虫影响前期水稻出苗;二是水稻后期稻飞虱发生量大危害重,须增加用药交数2-3交左右,亩增药本10元以上。草害:一是由于田间有麦草覆盖,水稻前期化除土壤封闭效果差,稻田杂草多,草相复杂,防除十分困难,须进行人工辅助除草,费工费时。二是部分田块麦田网草发生量大,错过防治适期,无具体药剂防治;难以进行根除。另外稻草还田后,部分田间小麦纹枯病加重,造成后期白穗现象发生,同时由于小麦根系浅,后期倒伏风险增加,遭遇连阴雨,极易造成烂麦场,降低小麦产量和品质。
二、对"双禁"工作的几点建议:
通过近两年"双禁"工作的实践,我们认为"双禁"工作宜疏不宜堵,切实解决秸秆回收利用问题是"双禁"工作标本兼治的根本途径,也是减轻"双禁"工作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根本举措。为此,我们建议:
1.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家庭小农场的建设步伐,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问题,变"双禁"工作的遍地开花、严防死守为属地龙头管理。这不仅减轻了"双禁"工作的压力,而且更有利于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的应用推广。为此,各级政府应在土地流转租金、农田设施配套和农业机械等方面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2.加快推广秸秆离田机械的推广步伐,解决秸秆离田的最终出路。从调查来看,实行"双禁"工作后,秸秆出路主要有两个:一是秸秆全量还田,面积在30%左右;二是秸秆部分离田。而离田的秸秆主要堆放在沟渠、田头和沿河两侧,绝大部分等"双禁"工作解禁之后,最后仍是一烧了事。机械化应该是秸秆离田的最佳出路,政府应加大秸秆离田机械扶持、示范和推广力度。
3.推广沈伦镇秸秆回收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草站的作用。政府可对农户适当补贴,动员农户把未还田的秸秆有序地堆放在田头,在"三夏"大忙结束后,镇村组织力量进行回收,集中送到草站进行综合利用。这既增加了农户和草站的经济收入,又从根本上解决了秸秆焚烧和乱抛的问题,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