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助推常州市"数字粮库"建设上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强调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如今,常州市各粮库均安装有车辆检测器、传感器、RFID(无线射频识别)读写器、摄像头等多个物联网传感设备和自动控制设备,实现了实时监控和自动化业务流程管理。物联网应用正在帮助常州粮食行业转型升级。
在粮食检测完成以后,粮车与车上装载的粮食信息全被记录在电子标签里,包括品种、等级、干湿度、送达粮仓序号等。有了它,过磅后,卡车司机无需再下车取单据,直接将粮食运到指定粮仓即可。"地磅称重系统,摆脱了以往手工写数、登账、统计的落后方式,实现了自动化数据采集,自动业务流程,业务处理快速、准确。粮库管理员在办公室就可以查看过磅车辆,实时监视过磅情况。
粮车到达指定粮仓后,仓管员会用RFID手持机扫描卡车上的"挂件",读取二维条码。成功"对接"的话,粮仓大门自动打开放行。否则,就会闭门"谢客",拒绝进入。
可感应每粒粮食变化
从粮食到港、出入库、存放,甚至调拨、盘点、检索、发货,监管平台都可以实时看到。
"数字粮库"有六大优点,即可视、可查、可控、可防、可拓、可依。在信息平台,所有节点信息一目了然,只要动过就可知可查,不仅给安全工作增设了一道防线,也给廉政建设加了一道防线,有效避免了"人情粮"、"舞弊粮"。
在这个信息平台上,还有与粮食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粮食政策、宏观决策、粮库业务、粮情监控,以及粮食长势、收成等等,做到了知己知彼。
借助"数字粮库"系统,管理者可以及时掌握价格的异常波动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前,需要仓管人员拿特定仪器进粮仓监测储备粮温度,天热时很辛苦,且难以做到实时监测。如今,采用物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在粮仓里布设温度、湿度、压力、气体等许多粮仓专用传感器和自动化装置,实现了对粮食保存状态的实时监控。各种传感器会把粮堆顶部、中间和底部的相关数据实时传到电脑上,温度超过一定预警值,系统可以自动打开通风机和门窗进行通风降温作业;当系统发现有虫情,便可以提示进行环流熏蒸作业。
"数字粮库"的一体化、集成化、智能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管理的效率,让每粒粮都能被感应到,也都能得到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