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小协会激活赣榆紫菜大产业
一个日渐萎缩的"鸡肋"产业,在一个"草根"协会的巧妙操作下,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仅8年时间,全县养殖面积扩3倍,加工量增17倍,产品畅销全球,掌握价格话语权,带动育苗、养殖、加工、机械制造、运输、销售等产业迅猛发展。创造这一奇迹的是名不见经传的赣榆县紫菜协会。
走进位于海洋经济开发区的赣榆县紫菜协会,偌大的院子静悄悄的。办公楼内"小浅"、"冈上"、"群冠"、"美丽时光"等一个个国内外采购巨头议价室的门牌,让人想象得到这里商贾云集的热闹场面。
"今年的6次交易已全部结束,全县总产量17万箱,在交易所总共成交了15万箱(4800张/箱),最低保护价0.25元/张,大伙都赚得盆满钵满。"盘点今年的紫菜交易,协会秘书长郑智山喜不自禁。他说,赣榆紫菜产业之所以有今天的红火局面,协会的紫菜交易所功不可没,正是有了它,紫菜交易的定价权才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赣榆县是全国最早养殖、加工紫菜的地区之一,早在80年代就在潮间带养殖紫菜。然而,赣榆县的紫菜产业发展却历经波折。到2005年,全县只有1万亩的养殖规模,加工能力仅有21台套,年产量1万箱。由于缺少统一管理,大家各自为战,恶性竞争,诚信尽失,1万箱的产量也要到处求人销售。整个紫菜行业日渐萎缩。
"不能让紫菜产业重蹈河蟹育苗产业的覆辙,必须成立行业协会,进行行业自律,搭建交易平台,抢夺价格话语权,把紫菜产业挽救过来。"2005年,海头镇紫菜养殖加工大户王行安看到奄奄一息的紫菜产业,心急如焚。他跑断腿,磨破嘴说服全县19家紫菜加工户,以入股的形式,成立了赣榆县第一家紫菜协会,并聘请和紫菜打了近二十年交道,已从县海洋局副局长位置退下来的郑智山任秘书长。
协会一成立,郑智山就和股东们商讨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生产规范、诚信经营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对欺诈行为一票否决,驱逐出会。当年又注册了赣榆县紫菜交易所,租来两栋钢结构厂房作为交易场所。
2006年1月,终于迎来了赣榆历史上第一个紫菜交易日。19个股东在简陋的厂房内提心吊胆地等待着。"没想到来那么多采购商,没想到价格那么高,没想到第一次交易成功率达70%多……"说到当时的情景,郑智山感慨不已:第一次,有太多的没想到,幸福来得太快了,大家高兴得不知所措。
一炮打响后,股东们投资信心更足了,2007、2008连续两年共投资500多万元在海洋经济开发区兴建设施齐备的紫菜交易所。由于赣榆紫菜质量上乘,交易公平公正,名气迅速在国内外市场打响,日韩、东南亚、欧美的采购巨头纷至沓来。日本小浅、国内的美好时光是这里的常客,采购量也越来越大。在紫菜交易所的带动下,紫菜产业链条快速拉长长粗。全县育苗面积6万平方米,养殖面积3万多亩,加工机械71台套,年产量17万箱。与紫菜相关的配套服务也迅速跟上。国内知名藻类专家成为顾问,新技术、新品种全覆盖,产量提高50%;江苏银行送来每次1000万元的金融礼包;专门生产紫菜加工机械的富安机械占领了全国全部市场。
国际市场信誉度提升,自身实力增强后,为使紫菜产业健康成长,切实保护从业人员的利益,2011年,紫菜协会根据全球产量、市场需求量,以及我县的生产成本,科学测算出全球紫菜的基本价格,并依此设定最低保护价。这一做法也得到了国内外客商的认可。
"有了最低保护价,我们吃了定心丸。"金康特老板张军在协会的担保下,贷款100万元,增添了一台加工机组,年收入过百万。海头镇马庄村紫菜养殖大户王举富说:"有协会做靠山,只管大胆往前走。"如今,他已把原来100亩的养殖规模,扩大到500亩。
"赣榆的紫菜产业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体量越来越大,现在的交易场所已远远不能满足交易的需求。今年我们还要扩大交易大厅,配套相关服务设施,打造全球一流的紫菜交易所。"郑智山对未来充满信心。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连云港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