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农业科技服务与推广力度“四创新”
灌南县是江苏省粮食生产基地县。近年来,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服务与推广力度,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三麦单产平均在4OO公斤以上,水稻单产平均在600公斤以上;确立了食用菌、花卉苗木、生猪养殖等农业主导产业,以农业园区为载体,发展工厂化、高效设施农业,目前集聚香如、丽沙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65家,带动成立惠民、爱农等专业合作社30个,年产鲜菇30万吨,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年出栏生猪100万头。年产中高档盆花500万盆。
一、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多元化推广服务机制。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农技推广队伍;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明确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目标要求;建立农技人员工作考评制度,实行农民、主管部门、乡镇政府三方共同考核,农技人员的工资报酬、晋职晋级、业务培训等与考核结果挂钩;创建"五有"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全县所有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统一办理产权清晰的规划证、国土证和房产证。购置仪器设备交通工具532台套。各项制度规范上墙,电脑、仪器、办公设备配备齐全,全部达到"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标准。
二、加强农技人员培训,提高农技人员业务素质。结合农业产业实际,确定了食用菌栽培、高效设施农业、优质粮食生产三个专题,对全县农技人员分批进行学习与交流。一是走出去。组织技术骨干、乡土人才南下浙江,北上山东,西赴安徽就食用菌、蔬菜产业进行参观学习;二是请进来,依托徐州生物工程学校、江苏省农科院等有关科研院校,适时聘请有关专家进行学习授课;三是沉下去。制定农技人员联系挂钩制度,联系到村、到企业、指导到人、服务到户。四是去进修。安排蔬菜、稻麦等有关产业的技术骨干到科研院校进行深造,积极参加省农委举办的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年培训人数120人。
三、创建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在全县建设稻麦、食用菌、设施蔬菜、设施葡萄、设施西瓜等示范基地11个。在稻麦生产示范基地,开展连粳6号、连粳7号新品种工厂化育秧和新技术组装高产示范,聘请扬州大学稻麦生产权威技术专家为技术指导,试验、示范、展示稻麦周年高产栽培新技术,已成为淮北地区稻麦丰产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在食用菌示范基地,以省农科院和香如公司为依托,重点示范食用菌新品种、工厂化栽培技术,提升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在设施蔬菜示范基地,重点示范无公害栽培、滴灌、间套种、多层覆盖保温技术。目前11个示范基地已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技人员、种养大户和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农情信息采集和传播基地,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
四、创新科技服务机制,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作。一是遴选科技指导员。成立专家组,结合上一年度指导员考核与排名,对11个乡镇骨干技术员进行审核,筛选出94名技术指导员,由县农委发给聘书,配挂胸牌,并签订目标责任状;二是选择科技示范户。根据自愿的原则,选择家庭农场、种养大户1400户作为科技入户示范户,每个技术指导员指导15户示范户,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签订指导协议合同,示范户挂上门牌标识;三是开展周到服务。分别向技术指导员和示范户发放技术指导员手册和示范户手册。技术指导员在生产关键环节及时对科技示范户实地进行技术指导。每个示范户发放一个资料袋,袋内装有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明白图、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技术知识简易读本等。示范户把技术指导员每一次上门指导的技术要点都一一记在手册上,在生产过程中,什么时候施什么肥,打什么药,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连云港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