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提升农民素质打造现代农民

来源: 时间:2013-07-29 点击数:

    随着昆山的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断推进,昆山城乡一体化的格局逐渐形成,当前正在向更高水平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素质的转型升级,昆山在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农民的利益,让广大农民融入城市化,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化,从而达到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素养,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昆山农民的现状
    昆山农民的数量多。这是因为昆山农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昆山的农民是指参加农村收益分配的人口,不论其居住在城镇还是农村,其户籍在社区还是村组,其职业从事一产还是二、三产业,其保障是农保还是城保,只要具有参加农村收益分配的资格,那么其就是昆山的农民。因此,随着昆山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昆山的农民数量却在不断增加。2011年,昆山参加农村收益分配的人口达41.1万人。
    昆山农民的经济福利和优惠待遇多。一是土地收益,包括征使用土地的补偿款、承包耕地的流转金、宅基地的动迁补偿款等。二是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收益,主要是对全体村民的福利和特殊群体的补贴,包括社区股份合作社的再分配、老年村民的节日慰问、党员及老队长的补贴等。三是其他优惠待遇,像计划生育可照顾生二胎,弟兄(姐妹)增宅可按成本价优惠购买一套商品公寓房等。
    因此,农民有了这么多的经济福利和优惠待遇,就争着要做农民。上了大学不愿将户口迁出村组;姐妹(兄弟)不愿出嫁,只有婚入,甚至将嫁入方的外地父母、未成年的兄妹一起以投靠亲人的名义,将户口迁入本村组;新出生的小孩户籍想方设法留在本村组等,所以昆山参加农村收益分配的人数越来越多。
    提升农民素质的措施
    (一)减少农民
    实际上昆山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数量并不多,2011年从事第一产业的仅为1.31万个劳动力,但参加农村收益分配的却超过了41.1万人,因此要减少农民,实际上是减少参加农村收益分配的人数。
    农村收益分配的人数,主要来源于世代祖居的原籍农民,包括婚入人口和新出生人口,世世代代延续。因此,要减少农村收益分配的人数,只有将农村的经济福利和优惠待遇与农民的身份分开。
    首先要抓住撤村建居的契机。明确今后新增的人口不是农村人口,不再享受农村的经济福利和优惠待遇。这是因为村民委员会管辖的是农民,居民委员会管辖的是城镇居民,因此我们要做好一些具体工作。
    --要从保持稳定出发,妥善处置原农村村民委员会所辖的集体资产(包括资金和资源)。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把原村属的所有经营性资产按撤村建居时的实有人口,进行确权量化,并实行股权固化。已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的,则应按照撤村建居时的实有人数,实行股权固化。
    --要保持征使用土地政策的连续性。征使用土地补偿人口,也应按照撤村建居的时点,不再新增补偿人口。
    --要保持农村动迁安置政策的连续性。撤村建居后新增人口,不再享受增宅购房的优惠,应按条件参加城镇保障房政策。
    --要保持计划生育政策的一致性。撤村建居后,原村民在五年内可享受农村的有关优惠政策。
    --要妥善安排社区居民的福利。撤村建居后,各社区对居民的福利安排应相对统一,原村与村福利待遇有差别的,可在社区股份合作社的分红水平上体现,社区股份合作社收入高的,可以多分,少的则少分。这样有利于居民属地管理。
    第二要引导更多的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实行转移。对于市镇周边村、无地村、被动迁的村,虽然未实行撤村建居,也要加快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将农村的经济福利和优惠待遇与农民的身份分开,让更多的农村居民户籍按居住地迁入城镇社区,实行属地化管理,在享受社区股份合作社股份分配的同时,享受城镇居民的福利待遇。
    总之,昆山要减少农民的数量,应该抓住撤村建居的良好契机,让撤村建居后各种新增人口不再享受农村的经济福利和优惠待遇,只有这样,随着昆山的城市化的推进,昆山农民的数量必将随之减少。
    (二)加强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培训,这里主要包括素质培训和技能培训。素质培训主要包括应知应会的知识和能力,要全面开展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努力提高其政治思想和文化素养。技能培训主要包括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从事农业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其生活能力,努力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知识型的城乡一体的居民。
    提高农民素质培训的形式应采用公益性培训为主。一是职业农民素质教育,主要是由农业部门组织的"绿色证书"培训计划,倡导农民规模经营的承包者,实行持证上岗。二是二、三产业的就业培训,主要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就业和再就业培训,专业技术证书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通过培训让其获得较高的就业水平和工资水平。三是农民转市民的专题培训,通过市民大讲台、文化进社区等活动,使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生活。
    (三)改造环境
    人可以改造环境,环境也可以改造人。
    --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重点是对120个保留村庄,按照规划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功能,让生活在农村的居民享受到现代化成果。
    --改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环境。重点加强车库开店住人现象的整治,加强公共秩序管理,使集中居住的农民融入城市化。
    --努力营造创业环境,创业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催化剂,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营造家家参与创业、人人支持创业的氛围,让广大农民在创业中提高素质,为昆山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建立健全机制体制。保留村庄要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做到有队伍、有制度、有经费,确保长效管理运行。农民集中居住区要建立物业管理机制,引导农民自觉交纳物业管理费,把交纳物业管理费的义务与享受各项社会福利结合起来,确保物业管理正常有序。农民创业要建立扶持机制,探索建立农民创业孵化基地,完善小额贷款制度等,为农民创业增添活力。
    总之,昆山在基本实现现代化过程中,要在保护好农民利益的基础上,逐步减少农民数量,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切实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和创业环境,才能提升农民素质,使农民成为实现现代化的主力军。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