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结硕果
2013年,围绕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常州市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项目总投资1339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69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10700万元,改造丘陵山区面积21900亩,示范带动42000亩,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改善了项目的生产、生活条件。修筑各类道路112.65公里,新建成改造水库、塘坝79座,新建水塔5座,新建成蓄水池8座,衬砌渠道32.35公里,配套建筑物153座,新建护坡4060米,架设输变电线路24.7公里,林网防护面积11010亩,建设生产及管理用房14210平方米、晒场3840平方、景观长廊118平方米。山区交通、电力、水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
二是促进了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和园区建设。通过项目建设,共发展良种茶园15485亩,葡萄、蔬菜等果蔬园1523亩,花木园4023亩,生态林500亩,竹园700亩,新建棚架900亩,喷滴灌2085亩,改良土壤8300亩。同时,推动了金坛上阮葡萄区、金坛酥枣特色园区、金坛市榉树特色园区、金坛市红花紫薇特色花木园区,以及溧阳曹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瓦屋山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建设。
三是增强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活力。通过项目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及管理用房14210平方米、 晒场3840平方、引进茶叶加工生产线11条,建造冷库3座,扩大了企业的加工生产能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带动能力的增强。金坛市方麓茶场有限公司,通过项目推动,全年收购250多户茶农鲜叶6万多斤,人均增收600多元。
四是加快促进了丘陵山区新品种、新技术的更新。引进茶叶、葡萄、油桃、枣、花木等新品种18个,棚架式葡萄栽培、避雨栽培、花木间套作模式等新技术12项,技术培训7670人次,示范推广8318亩,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五是推动了农业发展的机制创新。首先是通过"先建后补"机制,项目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工程管理到位,项目建设标准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加强了业主在工程建设中的自主性,工程费用明显降低,实现了 --"要我开发"为"我要开发"的转变。其次是通过创新分配机制,确保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市在丘陵山区农业开发过程中,创新出了按"资"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保护价收购及利益"二次"分配等促进农民增收的分配制度。如天目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一次付清30年的土地租金的同时,把当地农民吸收到园区务农,并保证每个男劳动力年工资不低于1.3万元,女劳动力年工资不低于0.8万元。金坛市景美园艺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式生产,与周边200多户农户签订新鲜水果(葡萄)收购合同,并按照市场平均价上浮10-15%的保护价收购农户自产的新鲜水果,并在年底按照订单季节、数量、质量进行二次利益返还分配。今年与景美园艺有限公司签订合同的农户,平均亩产值达15000元,效益在6000元以上,户均增收近3万元,在公司打工的农民年工资在1.2万元以上。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