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以科技创新支撑粮食产业发展
近年来,张家港市粮食局围绕"数字粮食"工程,通过人才引进、科技投入、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了粮食流通产业科技支撑力。
一是加快人才引进,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推进粮食科技创新,离不开人、财、物的支撑,其中人是主体,是关键因素。近年来,张家港市粮食局在提高粮食经营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提高报酬等手段,采用"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的办法,引进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大学生,其中研究生2名、大专及本科生10多名。同时,还加大了在职员工的培养力度,通过送出去(大专院校培训、大企业跟班学习)、请进来(专家上课)等手段,提高了在职员工的科技素质。
二是增加有效投入,提高设施科技含量。张家港市粮食局把提高基础设施的科技含量作为提高粮食科技水平的关键,广泛使用具有相当科技含量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建仓房全面使用新型隔热材料,减少热传递,提高隔热效果;全面使用自然通风系统,通过在仓房顶层设置自然通风系统,最大限度降低仓房积热,为应用低温保粮技术创造节能条件。科学设计粮食物流模式,提高粮食进出效率,通过增加粮食收购接收点,提高粮食收购效率,新建的沙洲中心粮库设计了6个接收点,每小时的接收能力达到300吨,收购高峰期一天的收购量就超过3000吨。注重全面使用气力输送等"四散化"作业方式,加快装备全天候粮食烘干系统。加快机械通风、环流薰蒸、微机测温、低温保粮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利用物联网新技术,启动了沙洲中心粮库粮食物流信息化工程建设。今年以来,全市投入3000多万元,新添了49台粮食低温烘干机械及配套设施,装机总容量达804吨,比以住历年累计添置的粮食烘干机械(698吨装机容量)还多一倍多,全市烘干机械总量达到105台,装机总容量达到1502吨。
三是建立创新机制,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在全市粮食系统内全面开展师徒结对、流动红旗竞赛、技能竞赛等系列活动,增强了全体粮食人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营造了推动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开展了绿色保粮技术、自生稻混入对稻米品质影响等方面科学研究。以沙洲中心粮库的竣工使用为契机,开展一系列科技创新试验:将粮情监测系统与低温控制系统合二为一,建立粮情测控系统,开展粮温自动控制实践;实时检测仓内粮温变化,发生异常时,利用信息化远程控制系统及时启动制冷程序,控制粮温;将环流熏蒸系统与制冷通风系统合二为一,提高设施使用效率。
四是搭建科技平台,推进交流与合作。通过开通短信服务和粮油行业QQ群,搭建创新平台,推动粮食购销、加工企业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通过座谈会、参观学习等方式,不定期组织粮食行业内相关企业和个人开展粮食科技学术交流和合作。近年来,针对粮食购销、储存、加工和产后服务等方面热点、难点问题,多次开展交流研讨,先后形成了10多篇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还与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江南大学密切合作,建立全省首家粮食研究生工作站,为提高产学研水平,提升粮食管理科技水平搭建了新的平台。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