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青水绿家乡更美 盱眙强力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来源: 时间:2013-08-13 点击数:

   近年来,盱眙县农村环境保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生态县建设,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
  超前谋划、强化领导,明确目标抓推进
  早在2008年,盱眙县就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组织领导上给予充分保障。一是成立组织机构。盱眙县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环保、建设、财政、卫生、水务、农委、交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全县农村环境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乡镇、村两级也相应成立了组织,形成了主要领导全面抓,副职领导分片抓,包村干部亲自抓,村两委成员具体抓的组织网络。二是强化目标管理。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我县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之一,层层签订责任状,并将之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范围。三是明确责任要求。明确规定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按照省市的要求,提出了全县综合整治任务的目标、完成时间、奖惩措施等,相关乡镇也健全了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制定了实施方案。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农村环境得改善
  盱眙县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强化各项工作措施,突出盱眙县的特色工作,整体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开展河塘整治完善河长制。全面建立县乡村三级河塘"河长制",严格按照"河水清、无杂草、无垃圾、无秸秆、无漂浮物"标准,逐层分解目标任务,逐级落实工作责任,逐项严格考核奖惩,并将"河长制"延伸到村组企,整治到沟塘渠。近四年来,投资7358万元,整治沟渠、河塘231条(面)、708.96千米,完成土方1709.14万方。
  完善生活污水处理体系。盱眙县投入4000多万元,按照"四统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理)的原则一次性建设16个乡镇污水处理厂,该项工作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各乡镇投入2200多万元按照"十个必接"的要求,对机关、学校、医院、农贸市场、饭店、宾馆、非化工工业集中区、浴室、集中居住小区十个重点区域污水管网建设,基本做到能接则接、能接快接、能接尽接,不断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
  健全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在苏北地区率先实现"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垃圾收运体系,全县建立高标准的压缩式垃圾中转站19个,256个村居垃圾收集点全覆盖。乡镇镇区主要干道、商业繁华地段配置数量足够的垃圾桶,配备足额的保洁人员,自然村庄、乡村道路两侧建设垃圾房,做好垃圾池点的改造,做到无暴露垃圾。2012年盱眙县又与福建客商签订垃圾焚烧发电投资项目,该项目建成后盱眙县垃圾处理体系将实现新的飞跃。
  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县农委、水务、环保等部门加强通力协作,强化责任,有效地对农村面源污染进行监管。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坚持科学用药,有效地控制了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从源头控制污染。通过合理布局和规范规模化养殖场的管理,提高畜禽粪便的处理率,有效地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
  持续开展农村绿化。每年冬季对全县各乡镇村组绿化建设进行部署,要求村庄道路两侧、水系沿岸绿化覆盖率95%以上,鼓励栽植高大乔木,村民家前屋后空地补绿,引进优良果树品种,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建立林木管护责任制。春季组织召开农村绿化建设观摩活动,表彰先进,查找不足,大力推进村庄整体绿化,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28.3%。
  齐抓共管、创新机制,长效管理促发展
  构建齐抓共管协调机制。为扭转在农村环保工作中环保部门"单打独斗"和"唱独角戏"的被动局面,县环保部门与城管、水务、住建、农委、工商等等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实现相关责任的主动对接,构建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目标监管机制。
  坚持分类指导服务机制。根据农村环保工作目标点多、面广、线长且每项目标的标准要求又各有不同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不同的方法,加快目标完成进度。在生态乡镇创建工作中,以优化农民群众人居环境为出发点,指导农民群众因地制宜开展创建工作,不搞"一刀切"。
  实行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农村环保工作面对的是最基层、经济基础最薄弱的农民,工作难度大。针对这些问题,盱眙县继续加大资金扶持为突破口,实施以奖代补的目标激励机制,对完成任务的单位给予资金奖励,调动了各方工作的积极性。
  目前,盱眙县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盱眙为目标,扎实开展农村各项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形成天蓝、水清、山绿的和谐生态盱眙。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淮安盱眙县发改局)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