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永丰镇蔡星村推广水稻机插秧的启示
永丰镇蔡星村共有耕地2217亩,常年种植水稻600亩左右。2012年,为了打开全镇水稻机插秧推广的局面,镇决定以蔡星村为核心,创建水稻机插秧示范方。当年,该村位于昌合公路两侧的280亩水稻全部推广了机插技术,而且百分之百的实施了秸秆全量还田。
从2012年1月份开始落实示范方到4月底示范方基本落实,为时100多天的时间内,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村干部的协助下,镇农技站先后在该村举办了两场水稻机插秧技术培训,与兴化市稼友植保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供秧和插秧合同,协助稼友植保专业合作社与几十个农户分别签订了水稻机械化插秧的有偿服务合同。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合同的签订,是在政府同意给予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完成的--村民只要支付100元/亩的服务费,即可获得相应的机插秧服务。补贴政策的落实,各种合同的签订,让村民们吃了定心丸。回顾合同的签订过程,农技人员的最大感受是好事多磨。
2012年6月11日,稼友植保专业合作社的三台大型插秧机开进了蔡星村的农田,蔡星村民实现了插秧不弯腰的梦想。当年,在农技人员的精心指导和基层干群的密切配合下,机插秧的示范取得了成功,水稻亩产达到736公斤。当示范方内不同生育期的水稻一次次向人们展示丰产长相时,人们总会发出由衷的赞叹:机插秧好!
2012年10月4日,永丰镇政府组织昌合公路沿线几个村的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蔡星村机插秧示范方参观,产生了极大反响。桑富村支部副书记李宏广当场表态,2013年公路沿线的水稻全面推广机插技术。2013年,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当时参加观摩的还有永兴村、钟祁村的干群代表,这些村2013年公路沿线的水稻也基本实现了机插秧,而且每亩收取的服务费都是150元,接近于市场运作的标准。
然而,就在邻邦村大张旗鼓地推广机插秧时,已经享受到机插秧实惠、初步掌握了相应技术、具备推广基础的蔡星村却因为收费问题起了疙瘩,原因是去年每亩收费只有100元,今年提高到了150元,政府有"哄骗村民上圈套"的嫌疑,部分村民因此拒绝应用机插秧,致使水稻机插面积减少了80余亩。据了解,村民拒绝采用机插秧,除了收费提高外,还有一个因素:去年推广机插秧,是为了解决杂草、杂稻为害的问题,如今问题解决了,估计一两年内搞直播稻,杂草杂稻的为害不会太重。
蔡星村机插秧的落实,饱含了农技人员和镇村干部辛勤劳动的汗水,借助了财政补贴的诱导作用;桑富、钟祁等村机插秧的落实,得益于什么?同是每亩150元的收费标准,为什么蔡星村民接受不了,而桑富、钟祁的村民能够接受?回顾、分析蔡星村推广、示范机插秧的过程,对我们的推广工作不无有益的启示。
一、正确采用补贴政策,集中力量打造高标准示范方
首先,应当肯定政府补贴行为的积极作用。就蔡星村而言,村民从手栽稻到直播稻,对机插秧不甚了解,要他们放弃传统的稻作方式而接受机插秧,其阻力可想而知。他们认为,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时代,直播稻已经是比较完美的轻简稻作方式;他们担心,机插秧会增加成本和管理难度;他们无动于衷,采用机插技术增加的收益在他们的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难怪农技人员在落实机插秧示范方的过程中会产生好事多磨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补贴就起到了催生的作用--让农民花费很小的成本,轻而易举地享受着机插秧带来的实惠。
蔡星村水稻机插秧示范方的落实,为永丰镇的农民树立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它对机插秧技术的推广所起的作用,是任何说教所不能替代的。桑富、钟祁等村机插秧的落实正是得益于此。
分析一下蔡星村2013年机插秧推广出现回潮的原因,可以看出,政府的补贴,对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对树立典型有着积极的扶持作用,但对未来的推广工作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那就是助长农民的依赖心理。由此看来,政府的补贴,只能局限于在小范围内打造高标准的示范方,依赖财政补贴刺激机插秧规模的扩大,往往欲速则不达,不仅财政无力做到,从推广心理学的角度看,也不利于推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积极组织观摩,充分发挥示范方的示范作用
近几年来,市农业局在机插水稻的不同生育期,组织技术人员观摩,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如机插秧主体品种的明确、水稻穗肥施用效果的展示等。2012年10月初,永丰镇组织昌合公路沿线村的干群代表观摩蔡星村的水稻机插秧示范方,对2013年这些村的机插秧推广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这种形式一旦在基层推广,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办和完善专业化服务组织
实行水稻插秧机械化,不是单一的技术推广,而是一项与社会化服务紧密相连的系统工程。蔡星村以及受其辐射的桑富、钟祁等村的机插秧,从供秧到机插,完全是依靠昌荣镇盐北村吴文汉创办的 稼友植保专业合作社承担的,依靠一家合作社,要想让机插秧达到一定规模,显然是不可能的。2013年,永丰镇棒徐村积极要求应用机插秧技术,就因为供秧能力和机插动力跟不上而未能实现。由此可以看出,蔡星村的示范作用再好,相关服务跟不上,要使水稻机插秧技术在永丰镇得到普及,是很难做到的。创办和健全专业化服务组织,不仅是永丰,也是其他乡镇推广机插秧的必备条件。
四、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
在蔡星村水稻机插秧示范方的落实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个与其他地方具有共性的问题--土地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宣传推广工作量大,组织难度大,农户无法通过推广机插秧实现规模效益,应用机插秧技术(包括其他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水稻插秧机械化,就应当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
五、实施麦草全量还田,促进机插秧推广
蔡星村推广机插秧的经历不仅在机插秧的推广机制上给我们以启示,在技术应用方面也给了我们可以汲取的经验,尤其是麦草全量还田技术的应用,与机插秧的推广可谓相得益彰。2012年,蔡星村首次推广机插秧就全面应用了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并取得了圆满成功。2013年,桑富、钟祁等村推广机插秧,也都百分之百地应用了秸秆全量还田技术,而且村民在这项技术的应用上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经过近两年的实践,麦草全量还田的好处已经被村民所认识:一是从根本上实现了秸秆的禁烧禁抛,保护了环境;二是开辟了切实可行的秸秆综合利用渠道,提高了土壤肥力,促进了水稻后期的稳健生长和品质的提高。从整地质量看,秸秆还田后搞机插,带水翻整,土、草融合,田面平整;而秸秆还田后直播水稻,干整翻压,畸边泥土填补了墒沟,造成畦边低洼,畦中间与两边高度差较大,不利于出苗和化学除草。由此可见,麦草全量还田与水稻机插秧是相辅相成的,加大麦草全量还田的行政监管和奖补力度,可以间接地促进水稻机插秧的推广。至于秸秆全量还田后水稻容易出现僵苗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水浆管理加以解决。
永丰镇蔡星村水稻机插秧的推广实践,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其中包含的一些经验教训常常在周边地区得到印证,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推广工作中加以借鉴。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兴化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