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农业综合开发实现一举多赢
日前,从灌南县农开部门获悉,灌南县2012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在全市率先顺利通过了市级、省级验收,并获得了省市领导的普遍赞誉。
据悉,于去年底开始实施的2012年度农开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3个,产业化项目5个,总投资3639.9万元,今年4月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完成率100%。目前,项目建设达到了预期效果,充分发挥了其惠民效益,取得了一举多赢的良好局面。
农田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土地治理方面,2012年灌南县分别在五队(现堆沟港镇)、三口、李集三个乡镇12个行政村进行,其中,改造中低产田2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新、改建电灌站21座,新建各类渠系配套建筑物2039座等。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农田的基础条件,提高了灌溉能力和粮食产量,经过改造后的中低产田,已成为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的高产、稳产农田。而且通过土地整理,节地节水效应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带动效应都日益显现。
经过改造后,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0.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9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55万亩,改善除涝面积2.5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7万亩,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1.8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2万亩,新增优质粮食321万公斤,蔬菜500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1021.2万元,项目区农民年收入增加总额641.52万元。
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
自去年底农开项目实施以来,县农开、财政部门多次邀请科技依托单位,如连云港市农科院等专家深入项目区,进行大棚辣椒、西瓜、优质水稻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通过农民点题、专家授课、科技示范户现场指导等形式,提高了培训效率,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
据统计,在项目区共培训农民7682人次,示范推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小麦测土配方技术等实用技术15项,示范推广1.6万亩,项目实施后,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基本实现了优良品种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项目区还大力推广应用水稻机械化插秧以及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新技术,项目区已成为农业新技术的展示区,科技开发提升了项目示范带动能力。
农村生态环境得到美化
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县农开局积极响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项目区道路、防渗渠两侧栽植女贞、紫叶李等高档绿化苗木,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生态环境、农民生活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59.5万元,新植绿化苗木14145株,项目区林木覆盖率从项目前的12%提高到13.4%,减少了水土流失。此外,还建设大中小沟节制闸40座,提高了土壤蓄水保水能力。
通过农田林网的建设,不仅涵养了水源,改善了项目区的农田小气候,也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如今,各项目区都形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的新格局,有的项目区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先行村、样板村。
农业产业化进程得到加快
龙头企业是带动农民致富的强力引擎。在产业化项目建设过程中,灌南县根据农产品优势资源和特点,本着"扶大、扶强、扶优"的开发宗旨,投入财政资金182万元,扶持4家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食用菌、生猪养殖、西瓜等优势农业主导产业。如三口镇潘老庄年产1000吨西瓜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华实生态农业1500头种猪养殖、丽莎食用菌年产3000吨纯白金针菇以及香如食用菌10000吨杏鲍菇种植项目。
通过财政资金扶持,促进了灌南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在项目申报和实施过程中,灌南县还完善企业和农户的联结机制,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实现了企业发展、农民增收的 "双赢"目标。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