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李中机插秧调研
水稻机插秧在李中镇推广两年以来,在优化水稻栽培模式、改良土壤结构、控制病虫草害、减少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也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需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改进。
一、机插秧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机插秧起步晚,干群认识不足:水稻机插秧作为一项新型农业技术,在李中镇实施较晚,群众基础差,无论是村干部还是农民,对机插秧的好处都认识不足,虽经两年的推广、示范,但群众的接受程度不尽人意,大面积推广难度较大。
2、实施面积小,覆盖面不宽:2012年开始推广机插秧,实施项目面积1224亩,涉及草东、天鹅两个行政村,主要是公路沿线交通便利的良田。2013年推广面积虽然有所扩大,实施面积2306亩,涉及草东、许季、陆家、刘沟、铁陈等6个行政村,但与全镇26000多亩水稻面积、15个行政村相比,所占比例仍然较小。
3、农艺农机不配套,农机服务组织不健全:目前全镇只有农技站三台高速插秧机,社会上农机手购买插秧机的积极性不高,这是制约机插秧技术推广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4、农民自发参与少,农技站工作难做:机插秧这项新型技术,虽然得到了项目实施村的干部群众普遍认可,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农民自发主动参与少,从技术指导、育秧、插秧、用工、协调矛盾等一切都依赖给农技站,农技人员的工作强度太大。
二、近两年推广机插秧中的几点经验:
1、充分利用项目实施政策,取得政府支持。项目实施之初, 2012年镇财政购买了一台6行高速插秧机,并对每亩补贴80元推广经费;2013年又积极向政府争取,购买两台高速插秧机(镇财政每台补贴1万元),同时每亩补贴50元推广经费,为大力推广机插秧技术增强信心、奠定了基础。机插秧是一项省工、节本、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好的新技术,得到了镇政府的大力支持。
2、早预算、早规划、早实施。由于李中镇水稻面积小,种田大户少,实施机插秧涉及到千家万户,这就需要及早拿出规划。2012年秋播结束后,主动与项目实施村取得联系,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农民及早有思想准备,预留好秧池,为来年的工作打好基础。
3、实行推广四统一: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栽插、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农技站的技术优势和全体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不但充实了全站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也在农民的心目中树立了农技人员的良好形象。
4、尝试实施市场化运作:2013年除稳步推进核心方建设,我们也尝试在个别村实施市场化运作,通过与种田大户签订机插秧承包合同,从育秧到栽插一条龙服务,既解决了大户的实际困难,也增加了农技站的集体收入,但实施过程中难度较大。
三、针对本镇实施情况提几点建议:
1、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农机手购买插秧机、大马力旋耕机,参与市场化运作。
2、加大水稻机插秧推广力度,将水稻机插秧这项工作,象林业绿化、水利工程一样纳入政府对村级专项考核,将目标任务分解到村,每年根据该村水稻面积按照一定比例落实面积,直至全覆盖,再由农技站按茬口面积统一操作,由村农机手实施。
3、农技、农机、村级组织协调运作。农技站负责农艺,农机站负责机械、农机手培训,村级组织负责矛盾协调,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兴化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