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和构建太仓市湿地生态系统的思考

来源: 时间:2013-09-10 点击数:

    修复和重新构建全市湿地生态系统,使太仓重回亲水时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彰显太仓水绿城市特色和提升太仓人居环境质量的内在需求。回归亲水时代与改善水环境质量有着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辩证关系,而修复和重建生态湿地系统是两者的重要"融合剂"和"催化剂"。
  (一)加快构建生态湿地系统的规划和监控体系。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水资源利用综合规划,加快推进全市湿地资源的普查和利用规划编制。湿地资源的普查,不仅要摸清全市江、河、湖、塘湿地状况,更要查清太仓生物物种资源。城市湿地资源保护规划,既要规划修复和构建湿地生态系统的布局体系,更要注重与城市防洪抗涝、水质净化、人居环境改善、历史文化弘扬和休闲娱乐、美食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共生和融合,发挥湿地生态系统巨大的综合服务功能。在完成普查和规划的基础上,建立起对湿地数量、效益以及生物种群资源的动态跟踪监控体系,促进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开发利用的信息化和科学化。
  (二)着力构建和优化生态湿地系统的布局体系。要根据"一市双城三片区"的市域空间布局和"九纵九横"的骨干河道布局,构建和完善"融田、水、林、园、城为一体,集点、线、面成一网"的湿地生态系统。对于原有和已经建成的独娄湖、金仓湖、天镜湖等自然、人工湖泊,要加强湿地植物的培育,增强湿地生态功能。加快双凤湿地公园、长江江滩湿地公园和澜贝湖、雁月湖的建设步伐,形成全市多节点湿地生态亮点。对于原有的河道,要有计划地分步实施"生态护坡改造工程"和"河流两侧小型湿地沟通串联工程",逐步使直立式块石驳岸变成挺水植物(菖蒲、芦苇等)为主的生态护坡,使河流两侧的沟、塘、浜等小型湿地串联成网,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优化全市种植业结构,永久性保留全市10万亩以上的水稻面积,同时扩大种植荷花、菱角、茭白等水生经济作物,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通过保护、修复和建设湿地公园等措施,实现全市水域湿地面积占比上升到20%以上,其中主城区6%以上,港城8%以上,中心镇10%以上。
  (三)科学构建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体系。要在扩大水域湿地面积的基础上,将湿地建设与园林绿化有机融合,发挥其蓄洪防涝、改善生态气候环境的功能。利用杨林塘、十八港、新浏河、盐铁塘等河流网络和湿地资源构建主城"回"字形活水湿地圈,并示范和推广建设一批污水湿地净化工程,发挥其净化水质的功能。在规划的引导下,推进一批生态湿地功能区建设,其中主城区通过滨水绿道和慢行系统建设,串联滨河公园、城北河湿地公园、天镜湖公园、盐铁塘景观区等公园和湿地,形成具有娄东文化和漕运文化等人文特色的都市滨水风貌区;整合杨林塘、金仓湖周边的湿地资源,形成湿地休闲娱乐风景区;通过开发建设5平方公里的双凤湿地公园,并融入双凤特有的福地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形成具有浓厚江南水乡特色的湿地生态度假旅游区域;通过浏河江滩湿地公园建设,展示特有的长江口湿地风貌,发挥其在长江口旅游度假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四)尽快构造有利于湿地保护建设的保障体系。要积极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的科普宣传,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营造保护湿地的良好社会氛围。要明确和落实湿地保护和综合管理的职责并把湿地保护和修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湿地保护和修复的目标体系、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制定并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湿地保护实施细则,建立体现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和体现生态价格的湿地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以及湿地生态补水、湿地征用管制、湿地破坏赔偿等制度,形成湿地保护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长效机制。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太仓市发改局)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