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丘陵山区开发实现"三重效益"
灌云县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大丘陵山区开发力度的机遇,切实按照高起点规划、大规模开发、强产业带动原则,积极整合开发功能,坚持走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农业之路,突出高效农业基地建设、产业培育、旅游观光农业和机制创新四大重点,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水平显著提升,项目效益得到良好体现,项目区农业增效明显,农民增收显著,生态环境优美,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和谐发展。
一是直接经济效益显著 首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综合治理后,大大提高山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并使种植结构发生根本转变,新建设施大棚2200亩,亩均增值3500元以上;其次通过综合治理达到开发增值,项目区通过采取立体高效复合种植模式,栽种桃、梨、葡萄和花卉等经济林果5200亩,平均单价比普通果提高1元,亩增收3000元.
二是生态环境效益良好 按照"立足高效、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国内、外市场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的开发思路,在伊山镇,大力扶持紫苏产业和食用菌业,使紫苏远销韩国,围绕大伊山国家四A级旅游名胜区创建,以项目建设为平台,合力建设大伊山的生态美景,提升大伊山的景观气派;对龙苴镇蓝莓、陡沟芦蒿、南岗花卉、中药材,实施了系列开发措施,使产业园区水田林路得到了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使产业进一步做大、品牌进一步做响。
三是综合社会效益较佳 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重点用于解决制约项目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水和路的问题,因地制宜,按照"宜坝则坝、宜蓄则蓄"的原则,开展综合治理,实现了以蓄为主、以引补蓄,确保肥水不出田。项目区实施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桥、涵、闸、站全面配套,基本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行、沟相通、路相连", 群众出行和田间作业条件得到了提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了加强,同时聘请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专家组进行科技指导,推广葡萄、甘薯等新品种5个,推广、传授新技术5项,以点带面,使项目区农民学到了新知识、开拓了视野,更新了思想观念,提高了科学种田的积极性,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熟悉市场规则,增强创业本领。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科技成果贡献率,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连云港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