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豆丹如何更好"破茧化蝶"

来源: 时间:2013-09-24 点击数:

    作为地方特色产品,灌云豆丹近年来声名鹊起,但价格也在一路走高,正在远离平常人家的餐桌,日渐成为奢侈的"小众消费"。灌云豆丹如何更好地走出去,真正成为地方富民支柱产业,还有诸多亟需补课的薄弱之处。
  "值钱的豆青虫"
  还在2006年9月,央视致富经栏目以《值钱的豆青虫》为题专门报道,称灌云豆丹为"国内少有,苏北仅有,灌云特有"。此后,灌云豆丹连续多年"爬"上央视。回看首次亮相之时,当地餐饮行业一盆豆丹的价格约为150元,今年此时,同样饭店同等份量,价格翻了一番还多。还在几年前,刚上市的豆丹一份卖到千元已属"天价",今年一上市就创造了据说最贵超过6000元的历史新高,目前通行的价格是500元左右。
  省餐饮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灌云县餐饮行业商会会长相生华,同时身兼县城两家星级宾馆的总经理。据相生华介绍,灌云人吃豆丹始于黄海边的"龙王荡"(四个乡镇和一个农场:同兴镇、四队镇、鲁河乡、圩丰镇和洋桥农场),那里原是荒凉滩涂,芦草丛生,是昆虫的乐园。后这些乡镇土地被用来推广种植大豆,这让昆虫之一的豆虫更加有了生长的条件。面对数量繁多的大青虫,还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当地老百姓觉得扔掉十分可惜,于是人们动起脑筋,干脆拿来烧着吃,渐渐流传成为灌云县乡间土菜。
  基于"大豆之乡"而来"豆丹之乡",是关于吃豆丹风俗源起的一个代表性说法。近年来,灌云豆丹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的华丽变身,除了餐饮行业持之以恒有意无意的炒作,央视在内的诸多媒体宣传功不可没。连续三年全县大小餐饮企业踊跃参与,合力举办豆丹美食文化节,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曾经因为外表感官上难以接受的豆丹,被网友并称为与河豚齐名的天下第一美味。不完全统计,剔除餐饮行业加工增值部分,每年灌云豆丹青虫成交量约2万吨,交易额超过3亿元,2000多经纪人一个消费季至少能赚20万元,1万多城乡妇女季节性就业日均收入100元以上。
  缘何卖出"天价"
  类似东海水晶早已是"舶来品"唱主角的情况下,目前除养殖之外,灌云豆丹绝大多数都来自县外乃至省外,本地自然生长的豆丹产量所占市场份额极少。公认的"灌云豆丹开发第一人"殷玉柏介绍,每年的活体豆丹消费季从5月底开始,10月份结束。最先上市的豆丹来自湖北、湖南,接着是安徽、河南、山西、河北、陕西等省份,最远也有东北三省。
  分析每年消费季的豆丹去向,主要集中在三个渠道:一是餐饮行业经营者面向尝鲜群体的应时购买烹制,二是县内生产加工主体的大批量收购加工保鲜,三是以灌云县为重要集散地的中转外销。在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慕名来灌云尝鲜一族、走出和在外的灌云人成为消费主体,普通百姓的偶尔为之只是补充。
  客观的一个事实,随着高效设施农业的转型升级,灌云大豆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直接影响了豆丹产量;而办节和媒体宣传却又在扩大灌云豆丹的影响,带来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让豆丹经纪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运输和人工成本持续上升,成为豆丹价格逐年走高的源头因素。此外,特定人群存在的炫耀性消费,也成为豆丹价格居高不下的推手,导致"越贵越吃,越吃越贵"的非理性循环。
  相关媒体公开报道,2008年,南岗乡农民荀苏洋一举攻克豆丹人工养殖难题,地头销售价格280元/公斤。若按50公斤的亩产量计算,效益惊人。与淮海工学院联合成立"喜尔豆丹研究所"的殷玉柏,肯定了人工养殖的可行性,但强调豆丹育种和养殖过程的青虫病害多发现象,是制约养殖规模扩大的技术瓶颈。"豆丹是昆虫类,必须全部采取温室大棚养殖方式。目前全县以金宏豆丹专业合作社为示范推广,人工养殖面积500多亩,亩产量40公斤到75公斤不等,考虑到上市早,效益还是非常好的。"殷玉柏表示,"就是因为人工养殖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所以产量始终上不去,价格自然下不来。"
  "破茧成蝶"尚须努力
  连云港玉柏旅游食品有限公司是获得全国第一家豆丹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也是国内唯一一家专业生产豆丹食品的企业。该公司生产的豆丹系列产品获得国际埃尔维质量认证中心的EW?鄄CISO22000食品质量认证与CNAS体系认证,拥有多项填补国际、国内空白的专利。2003年9月,公司生产的第一瓶豆丹罐头面世,成为灌云豆丹走向产业化的开端。包括玉柏旅游食品有限公司在内,全县现有豆丹生产加工企业17家,除了寥寥几家制造罐头,大部分从事豆丹青虫擀出鲜肉的速冻保存粗加工。在活体豆丹短缺的季节,口感稍有不足的速冻保鲜产品,仍然可以获得较为可观的利润。
  众多有识之士曾将"绿色产品"的灌云豆丹,和大江南北刮起"红色风暴"盱眙龙虾放在一起对比,提出是否可以复制的话题。如果长期追求"天价"的喧嚣一时,无法赢得大众的味蕾,"小虫虫走出大世界"的梦想相信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真正要把灌云豆丹做成富民产业,更好地走出去,必须尽快打破"天价"的表象,培育更加亲民的"美食名片"。
  联合国粮农组织今年5月发布报告建议,"可以将昆虫作为人类食物来源之一,有助于缓解全球食品和饲料短缺现象"。在灌云县农委主任王勇看来,现有的基础和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决定了灌云豆丹产业的良好前景。目前的情况,首要是解决产业化所需的资源难题,让价格回归理性。可以考虑整合县内养殖户和生产加工企业的资本、技术力量,扩大豆丹人工养殖面积,规划建设集中养殖区,有序增加本地豆丹产量。同时,进一步发挥豆丹经纪人的作用,对豆丹产区推行保护价收购政策,调动当地农民种植大豆放养豆丹的积极性,并有条件地支持养殖户到外省承包土地养殖豆丹,以外补内满足和稳定市场供应。
  此外,外来资本和智慧的引进,是对接外面大市场的捷径。从现代消费社会的观点看,某些市场需求是创造而非迎合出来的。虽然目前还是"小众消费",但是如果可以引来更多深加工和营销行业的龙头,一方面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另一方面借助更高的平台扩大推广,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年举办的灌云县第三届豆丹美食文化节已经落下帷幕。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自中汽百城联盟、海螺水泥等省内外60多位重点客商,参加了美食文化节经贸洽谈会。其中,山东中泰新能源投资10亿元的垂直风电等22个项目达成投资意向并陆续签约。以豆丹美食为媒,未尝不能打造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在灌云豆丹价格一片叫好之余,政府还当下些硬功夫,持久保证特色产业的健康壮大。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连云港市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