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内部活力 集聚行业合力 张家港不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来源: 时间:2013-09-30 点击数:

    张家港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起步较早,2001年第一轮改革,就完成了对原国有粮食企业所有职工的身份置换,按《公司法》规定,重新组建了1家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张家港粮食购销总公司)和22家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各有限责任公司均为独立法人,租用国有资产,实行市场化运作,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近年来,张家港市把工作重点放在做大做强国有粮食企业上,根据城乡一体化和粮食流通现代化发展要求,以“激发内部活力、集聚行业合力、提高粮食调控能力”为目标,对国有粮食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深化改革,努力把国有粮食企业建设成“执行国家和地方粮食收购政策的示范者、规范行业内粮食收购行为的监督者和帮助地方政府掌控粮源的组织者”。
   
    一、完善企业制度,激发内部活力
    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业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起与现代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完善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组织机构。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促进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激发国有粮食企业内部活力。
    1.改革薪酬管理制度,激发内部活力。采取了“基础工资+考核工资+绩效工资+特殊奖励”的国有粮食企业薪酬考核办法。把完成粮食储备任务、管好国有资产、完成全年粮食购销任务等纳入基础工资考核范围,根据完成任务情况,确定基础工资;把执行财经纪律、保障粮食仓储安全、执行国家和地方粮食收购政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等纳入考核工资范围,实行百分考核,根据考核分数确定工资数额;把当年粮食经营效益作为考核工资范围,下不保低,上不封顶。还建立与岗位性质、责任大小、工作业绩、服务优劣相适应、责权利相结合的考核与奖惩机制,较好地激发企业员工积极性。
    2.建立内控机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在导入ISO9001、IS22000等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关键业务流程六个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各环节风险成因,详细列出风险点,并根据其发生原因,制定了一套具有国有粮食企业特色的行为准则及控制制度。通过定岗、定职、定责,规范业务流程,做到各岗位、各业务流程项项有监控,事事有制约,提高了风险防范能力。
    3.引入服务外包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根据粮食流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把一些不属于国有粮食企业核心业务的粮食装卸、物流运输等从粮食购销流程剥离出来,外包给有资质的装卸站、运输队等专业服务商来完成,保证企业能集中精力完成好粮食购销、仓储和保供等核心业务,千方百计把企业的专业特色彰显出来,把企业的运作成本降下来,把规范服务搞上去,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4.弘扬企业文化,增强内部凝聚力。通过开展征集弘扬粮食文化格言警句、编集粮食文化相关资料、开展粮食文化宣讲等活动,培育粮食企业文化、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还利用《张家港日报》开辟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栏目,连续发布图文并茂、以弘扬粮食文化为主题的公益广告。通过开展向全国劳模杜秀珍、全国粮食系统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方治等先进同志学习系列活动,弘扬先进,促进形成积极向上新气象,促进形成具有时代特点和张家港粮食文化特色的企业文化,增强全体员工“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使命感和“以农为本、安全至上、诚信服务、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职工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成为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发展推动力的重要保障。
   
    二、优化资产组合,做强企业综合实力
    按照“条件成熟一个回收一个”的原则,将粮源充足、交通便捷的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租赁的优质国有资产整体收回,划给国有粮食购销总公司,提高了国有粮食购销总公司的综合实力。近年来,先后收回了7家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租赁的国有资产,并入了粮食购销总公司,使有限责任公司数量从原来的22家减少到目前的15家,而粮食购销总公司所属收购库点增加到了8个。同时,将临街近镇、远离粮源、无粮可收的国有粮食企业的仓储资产转换为放心粮油经营资产,建成了3家放心粮油店(全市28家),提高了购销总公司的粮油配送能力。目前购销总公司的经营资产已增加到3.4亿元,综合实力得到增强。
   
    三、集聚行业合力,提高粮源掌控能力
    通过建立不同形式的利益共同体,完善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核心的粮食购销体系,把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粮食收购、加工企业集聚到国有粮食企业周围,形成购销合力,提高国有粮食企业代表地方政府掌控粮源的能力。
    1.采取委托收购方式,与改制后的粮食购销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第一轮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后,张家港市一度出现民营粮食购销企业之间、民营粮食企业与国有粮食企业之间为争夺有效粮源,开展恶性竞争,导致粮食收购质量下降、数量外流、市场收购秩序混乱等状况,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的粮食安全保供能力。为此,张家港市以建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核心的粮食购销体系为重点,规范市场收购秩序,提高地方政府对粮源的掌控能力。推行由粮食总公司牵头,统一收购价格、统一担保贷款、统一签订收购合同、统一收购质量标准,委托其他收购企业分散收购、粮源归粮食购销总公司所有的办法。这一办法有效解决民营收购企业缺资金、缺仓容等难题,并且稳定粮食收购质量,增加国有企业掌控粮源数量。粮食购销总公司还建立起与受托收购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一方面根据收购粮食数量和质量付给受托收购企业收购费、保管费等正常费用;另一方面将今后经营这些粮食所获利润的40%返还给各受托企业。从而提高受托企业的收购积极性。2008年以来,张家港市还把地方政府实施的水稻、小麦价外补贴订单收购任务交给粮食购销总公司扎口运作,增强了对其他收购企业的聚合能力,稳定了其在全市粮食购销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2.通过订单方式,与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张家港市区域内大型粮油加工企业较多,不仅有梁丰、恒丰等本地的面粉加工企业、也有省里的江海粮油、中粮的东海粮油公司,还有益江等国际粮油集团的合资企业。张家港市主动加强与这些企业沟通与交流,与他们结成利益共同体。每季粮食收购前,都由国有粮食购销总公司出面,通过订单方式,保证供应一定数量的粮食给这些加工企业,提前锁定这些企业加工所需的粮食数量和价格。中粮东海粮油公司还对订单收购的优质低筋小麦给予每斤3分的价外补贴,既能保证所需的专用小麦供应,又增加种粮农民收入,实现农民、企业、政府“多赢”局面。
   
    四、增加有效投入,提高购销服务能力
    根据城乡一体化和粮食流通现代化发展要求,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国有粮食企业购销服务能力。
    1.加大仓储设施投入力度,提高了粮食仓储能力。近年来,先后投资3亿多元,用于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投入3300多万元,通过三年时间“推磨拉圈”的维修改造,完成了对全市所有粮库的“穿衣带帽”工程,恢复了所有粮库的储粮功能;投资5700多万元,在运输条件较好的港口、乘航等地新建3万吨、改建3万吨地方储备粮库,新增了吸粮码头等设施,配备地上笼、环流薰蒸、微机测温、空调等现代保粮设施;投资1000多万元在港口粮库内建办了日产100吨的大米加工生产线;2012年又投资1.8亿元,新建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沙洲中心粮库。极大地增强了粮食购销总公司的仓储功能。目前,粮食购销总公司实际仓储能力达到10.5万吨,其中现代型仓容比例超过75%。在仓储设施的建设和改造过程,还有目的地增加收购接收点,增强粮食收购接收能力,提高粮食收购效率,减少农户排队售粮等候时间,提高售粮农户满意度。今年夏粮收购,仅6月3日到6日四天时间,全市小麦收购量达就超过5万吨,占到全市小麦收购总量的70%,其中4日到6日,连续3天的日收购量超过1万吨,最多的一天(6日)超过1.4万吨。特别是今年新启用的沙洲中心粮库,由于从规划设计开始,就按照粮食物流现代化化要求,充分考虑到了粮食的接收能力和快速周转能力,设计了6个接收点,每小时的接收能力达到300吨。今年夏粮收购中,收购高峰期一天的收购量就超过3000吨,快速入库能力得到充分体现,确保了大部分农户的小麦得以在雨前抢收入库,减少了灾害损失。其中粮食购销总公司主渠道作用十分明显,自购及委托收购小麦达5.64万吨,占全市收购总量的80.57%。
    2.加大了烘干设施投入,提高“高水分”粮接收能力。近年来,张家港市粮田规模经营发展较快,目前已有80%以上的粮田由种粮大户和专业经济合作社经营。规模经营的加快发展,带来了种粮大户晒粮缺场地、缺人工的矛盾,出售高水分粮日益常态化。为此,张家港市把粮食烘干问题摆上议事日程,重点加大了对国有粮食企业烘干设施添置力度。其中2013年上半年就投入2200万元,在沙洲中心粮库新增了装机容量为30吨的低温烘干机12台及可供全天候作业的配套设施,使粮食购销总公司拥有烘干设施的库点数增加到5个,占总库点数的62.5%,低温烘干机总量增加到39台、装机容量增加到730吨。2013年夏粮收购,共烘干粮食1.6万吨,保障了部分高水分粮在连续阴雨天前及时烘干入库,减少了农户损失。
   
    五、搭建有效平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人才引进、科技投入、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措施,提高粮食购销总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1.引进创新人才,提供科技创新支撑。通过提高报酬待遇等手段吸引,并采用“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的办法,引进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大学生等科技创新型人才。并采用送出去(大专院校培训、大企业跟班学习)、请进来(专家上课)等手段,加大在职员工的培养力度,提高在职员工的科技素质。
    2.提高设施科技含量,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把提高基础设施的科技含量作为提高粮食科技水平的关键,广泛使用具有相当科技含量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建仓房全面使用新型隔热材料,减少热传递,提高隔热效果;全面使用自然通风系统,最大限度地降低仓房积热,为应用低温保粮技术创造节能条件;全面使用气力输送等“四散化”作业方式,加快装备全天候粮食烘干系统;利用物联网新技术,启动粮食物流信息化工程建设。
    3.开展系列活动,形成科技创新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师徒结对、流动红旗竞赛、技能竞赛等系列活动。增强企业职工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促进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4.推进交流合作,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利用短信服务和QQ群平台,推动国有企业与其他粮食购销企业、加工企业间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还与江南大学合作,建立全省首家粮食研究生工作站,通过研究生工作站,开展了低温保粮等一系列粮食科技创新试验。
   
    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化经营能力
    着力改变国有粮食企业“买原粮、卖原粮”的传统经营方式,围绕发展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全产业链,向产加销一条龙方向发展。
    1.加强与有关镇村和农户的沟通与协调,推动经营业务向产前延伸。加强与有关村经济合作社合作,直接承包经营农户手中流转出来的5000亩承包耕地,开展优良品种的种植试验,提高了粮食经营效益。
    2.加强与粮食加工企业沟通与协作,推动产业链向产后延伸。重点加强了与江苏农垦米业的深度合作,增加了港口米厂粮食加工量;还通过“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等活动,把产业链延伸到粮油物流配送体系中,增强了国有粮食企业的产业化经营能力。
    3.发挥在业内的影响力,将经营范围从本市拓展到外省市,做大粮食外购外销业务。今年夏粮收购中,国有粮食购销总公司从安徽、苏北等地外购小麦3.5万吨,占收购总量(不含委托收购)的52.2%。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