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科院科技加持放大桃价值 优质桃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 时间:2021-07-21 点击数:

三月桃花红,七月蜜桃香。7月17-18日,由江苏现代农业(桃)产业技术体系、江苏省园艺学会、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武进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武进区农业农村局承办的2021年江苏省桃产业发展论坛、优质桃果评比暨武进区首届“阳湖杯”桃王评比活动在常州市武进区举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研发人员,来自常州、无锡、苏州、宿迁、盐城、徐州、镇江等桃主产区的专业技术推广人员、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大户等,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本次盛会。

武进区区长陈志良在致辞中介绍,武进全区现有果品种植面积近7万亩,年产果品6万吨,其中水蜜桃种植面积就近4万亩。“阳湖”水蜜桃作为“阳湖”果品的“当家品种”,现拥有科技示范户300余户、生产经营主体1万余户;2020年,“阳湖”水蜜桃品牌价值近10亿元,成功跻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今年通过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成为果品产业的一张耀眼名片。他表示,本次活动选择在武进举办,既体现了大家对“阳湖”水蜜桃产业发展的重视和肯定,也饱含了对广大桃农辛勤劳动的支持和认可。

 

在评比活动现场,鲜甜多汁的水蜜桃、香脆爽口的硬肉桃、营养丰富的红肉桃……俨然身处于王母娘娘的仙桃盛宴。本次活动共收到20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果农个人选送的321个样品,共60个品种。在这321个样品中,包括了白肉普通桃237个,鲜食黄桃12个,红肉普通桃2个,毛蟠桃26个,油蟠桃39个,油桃5个。经国家园艺种质库南京桃分库专业人员初测,平均单果重313克,最大果重553克;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0%,最高的为20.2%。以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姜全研究员为首的11人组成的果实鉴评专家组在现场分别从外观品质中的大小、匀整度、果实形状、着色均匀度、病斑损伤等,和内在品质中的肉质、甜酸风味、近核风味、香气、异味等进行了评分,最终评选出金奖50名,银奖60名。

姜全表示,从本次评比会上选送的所有送样来看,大多样品外观品质方面无可挑剔,内在品质方面比过往有了明显的提高,江苏桃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长三角地区是全国发展的前沿地区,果树在农业领域还处于较低的位置,因此桃产业各个领域应该继续努力。桃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品质和安全这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全国来看,目前有些产区的普通桃果的市场价最低只有1~2元/斤,而有了品质和安全的加持,价值可以放大10倍,甚至按个卖。如在江苏产区,1个优质水蜜桃的价格可以抵得上2斤猪肉的价格。

记者了解到,这些果农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获此殊荣,离不开多年来江苏现代农业(桃)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等专家无偿提供的科技帮扶。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水蜜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国平告诉记者,他从2002年开始从事桃树种植,但效益一直不理想。2014年,在省桃产业技术和省农科院专家的支持下,他引进了省农科院‘霞晖6号’‘金霞油蟠’‘霞脆’等新品种,推广示范果园生草、长梢修剪、暗管降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集成的省主推技术,种桃的收益得到逐年提升,从一开始的5000元/亩到如今的25000元/亩。“刚刚获得了武进区首届‘阳湖杯’桃王称号,我感到非常高兴。作为‘阳湖’水蜜桃十大示范基地之一,今后我将继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来带动广大果农共同探索水蜜桃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李国平说。

近年来,江苏省桃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现有总面积70余万亩,产量约75万吨,已成为江苏省栽培面积最大的水果,“阳山水蜜桃”“阳湖水蜜桃”“新沂水蜜桃”“泗阳鲜桃”“徐州设施桃”一批桃品牌传遍大江南北,产品市场不断扩大,果农获益不断增加,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目前,江苏省桃亩平均净效益达到5000元/亩,苏南部分产区达到12000元/亩。江苏桃产业正朝着“稳定面积、提质增效”“适度规模、机械匹配”“熟期配套、类型多样”“减肥减药、绿色安全”“善于管理、职业经营”6个方向发展。

对于如何提高桃农种植效益,江苏现代农业(桃)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国家果树种质南京桃资源圃负责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所长俞明亮支招说,首先要选择优质、抗性好的品种,其次是做到省工节本、注重品质。他表示,通过宽行稀栽、通风透光、农机具应用等省力化栽培方式不仅可以减少用工,降低劳动成本,还能减少损耗,提高“装箱率”。“粗略估算,通过以上措施可节约人工成本3500元/亩。”俞明亮说。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