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今年秋粮收购形势分析及对策

来源: 时间:2013-10-25 点击数:

    一、秋粮收购形势分析
    今年,全市水稻生产总体呈现“一增二减”,即:面积减、单产增、总产减。据预测,全市水稻种植面积为120万亩,比去年减5万亩,水稻亩产在628公斤左右,比去年增11公斤;预计全市稻谷总产在75万吨左右,比去年减1.7万吨,减幅0.2%。近期,国内粳稻市场价格已低于国家最低收购价格水平,苏北、东北等粳稻主产区将陆续启动托市收购预案;加上国家对东北产区入关粮食给予一定补贴的政策出台在即,表明政策层面上对今年国内粳稻米收购是支持的。但是,据调查分析,预计苏州市今年秋粮收购将出现以下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秋粮生产总量减,稻谷质量降。苏州市年内 “四个百万亩”全部“落地上图”,各地对土地布局进行了调整,从市农委提供的数据看,今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调减近5万亩,稻谷总产量减少。另外,今年10月6-7日,受台风“菲特”影响,我市部分早熟品种尤其是直播稻出现了不同程度倒伏;10月15-20日又遭受低温寡照天气干扰,部分晚熟品种干物质积累不尽人意。据大农户反映,今年水稻长势一般,结实不够充分,预计千粒重、出米率比去年低。
    二是水稻种植规模增,大农户数减。据统计,今年全市签订水稻价外补贴订单合同3732份,比去年减683份;订单面积80万亩,比去年增加6万亩;订单数量37万吨,比去年增2万多吨,其中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的订单合同226份,比去年增106份;订单面积31万亩,比去年增加18.8万亩;订单数量13.3万吨,比去年增9万多吨。由此可以看出,全市种粮大农户实际只有3506户,订单面积为49万亩,订单数量为23.7万吨,分别比去年减789户、12万亩和11.3万吨,单个大农户平均种植面积增加。由于全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粳稻米生产规模和自产自销经营的能力逐年增大,对全市粮食企业抓好本地收购,有效掌握地产粮源较为不利。
    三是农户售粮热情高,粮食部门压力大。从近期市物价部门对全市稻谷生产成本调查分析预测的情况看,今年粳稻总成本略有增加,预计为1081.8元/亩,比上年实际增加了48.6元,增幅4.7%;每亩现金收益为939.4元(不含每斤1毛钱价外补贴),比上年增77.3元。种粮农民收益增幅明显,售粮热情也将随之有增无减。近年来,尽管全市粮食部门加大了烘干设施投入,提升了低温烘干处理能力,但是,由于本地水稻上市集中、大农户机械化收割后没条件也没能力整晒,粮食部门收购高水杂原始粮的压力逐年增大。
    四是国家托市低价高,企业经营风险大。自2007年以来,国家连续6年7次提高粳稻最低收购价,6年翻了一番,从2007年每市斤0.75元,提高到2013年1.50元。粮食最低收购价“持续提高”,导致了市场粮价信号扭曲,出现企业市场经营风险加大和地方储备粮运作效益下降等现象。
  
   二、积极做好收购准备工作
    针对今年秋粮收购可能出现的情况,全市各级粮食部门前期已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基础工作。一是广泛开展调研,掌握了当地生产情况、质量情况以及农民出售意向。二是大力宣传政策,完善价外补贴订单合同。多批次组织人员,深入村镇,与种粮大户代表座谈,宣传价外补贴政策,宣传粮食市场行情,认真听取镇村负责人和种粮大户对粮食部门收购工作的建议。三是研究具体措施,制定相关规范和预案。四是明确工作重点,落实各项收购准备工作。全市已合理安排好30.8万吨地方储备粳稻的有序轮换方案,其中新增储备粳稻4.8万吨;落实仓容46万吨,准备收购器材1479台(套)调试高温烘干机43台,烘干能力提高到485吨/小时, 低温烘干机 236套,装机容量达 4884吨;主动与银行沟通协调,积极筹措收购资金,全市预计共需收购资金 11.7亿元左右,其中向农发行申请贷款 9.6亿元;完成了对相关人员在粮款结算、规范服务、统计报送、软件操作等方面的专项培训。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市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