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秸秆和稻谷留条"活路"

来源: 时间:2013-10-29 点击数:

    最近正是秋收季节,电视、报纸又见各地农民占路晾晒稻谷,秸秆一烧了之。当路人走过浓烟滚滚的焚烧现场无不掩鼻;开过的汽车鲜有加速。而在晾晒稻谷的公路上,尤其是电动车、摩托车无不小心翼翼地通过,生怕一不小心滑倒。路人、部门以及媒体无不对这一现象大加鞭挞。
  秸秆确实不应该一烧了之。一把火下去,损失了原本还可以利用的秸秆,更大的困扰是加重了本就十分脆弱的环境压力,而造成的影响常常出乎人们的预料。前不久发生在东北的大规模雾霾现象,导致高速公路关闭、飞机停飞的罪魁祸首正是秸秆焚烧。于是,各地纷纷出台严厉措施,严禁秸秆焚烧。在严禁焚烧的同时,我们是否想过,农民为什么要焚烧秸秆?如果农民真的把秸秆当成"宝"的话,还会一烧了之吗?
  同样的,农民为什么要在公路上晾晒稻谷?众所周知,一个现实的情况是,目前的农村,晾晒场紧缺,但是农民必须要抓紧天气晴朗的有利时机晾晒稻谷,农村硬质化的公路在农民的眼中就成了天然的晒谷场,到公路上晾晒成了他们无奈的选择。但是此举违反了《公路法》第46条的规定,即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公路上及公路用地范围内摆摊设点、堆放物品、倾倒垃圾、设置障碍、挖沟引水、利用公路边沟排放污物或者进行其他损坏、污染公路和影响公路畅通的活动。这样的矛盾难以调和:你不让他在此晾晒,还能叫他到哪里去?难道让农民收回家里霉掉、烂掉?为了不让大半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农民只好铤而走险,这恐怕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出现了稻谷与人争路的情形。如何解决这一棘手问题?过去曾有部门将一些断头路、流量不大的路段,划出半幅来用于晾晒,但是当发生交通事故的时候谁来为事故负责?是晾晒的农户,还是规定晾晒路段的有关部门,或者是事故的受害者自认倒霉?
  无论是秸秆焚烧,还是稻谷晾晒,农民常常是从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他们的行为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产生。作为政府部门并不希望这样的现象发生,但是该采取什么样的举措呢?笔者以为,采取堵疏结合、以疏为主的手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说到底,我们应该为农民的秸秆和稻谷的晾晒找出路,只有在找到出路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发挥堵的作用。
  比如,关于秸秆,我们一方面要动员农民秸秆还田,这样做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肥力,减少环境的污染,一举多得;另一方面,要加大秸秆的综合利用,比如鼓励企业投资建设生物质燃料加工厂,使秸秆成为生物质燃料的原料,这样不仅可以大量消化秸秆,还可以使秸秆的附加值实现最大化。在有利可图的前提下,农民还会焚烧秸秆吗?对于道路晾晒,有关部门也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将一些农村道路、断头路等流量并不太大的路段划出半幅来用于稻谷晾晒。在晾晒时,应该设置警示标志,让行人、机动车谨慎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稻谷晾晒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
  我们一直讲要走群众路线,什么叫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就是到群众中去,了解民情、民思、民想、民盼,然后研究出实实在在的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好主意、好政策来,让他们安居乐业。当然所提的未必是很好的建议,但是我们必须在不影响其他利益的情况下,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帮助他们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严禁"或者一味地"堵"。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苏州太仓市发改局)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