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篮撬动大产业——盐城市打造百亿元绿色蔬菜产业体系

来源: 时间:2021-07-13 点击数:

7月6日一大早,在东台市许河镇许北村种植大户薛宗泽和农户在他承包的36亩冬瓜大棚里,正紧锣密鼓地采摘冬瓜并打包。

“今年冬瓜效益还可以,现在市场收购价每斤七角,我这冬瓜每亩收益可达1万元。”薛宗泽种植的墨地龙冬瓜是镇里今年引进的新品种,为提升品质,他全部施用有机肥,单瓜重可达15至35公斤,每亩产量在8000至10000公斤。墨地龙冬瓜瓜形好、口味佳,田间抗逆性强,加之“许河冬瓜”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名声在外,根本不愁销路。

 

近年来,盐城市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科技支撑、市场导向,加快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积极打造百亿元绿色蔬菜产业,全市常年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480万亩次以上,约占全省20%,蔬菜总产量1480万吨以上,总产值300亿元左右,为保障城乡人民生活需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发挥着积极作用。

今年5月,首批“江苏省绿色蔬菜产业特色县(镇)”和“江苏省味美菜园”评选结果揭晓,盐城市喜获丰收。全省择优评选出10个“特色县”、30个“特色镇”、100个“味美菜园”,盐城市分别入选2个、6个、15个,入选数量均为全省第一。

科学布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科学合理的布局是产业结构得以持续优化的前提。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盐城市坚持差异化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东台西瓜、响水西兰花、大丰大蒜、射阳西葫芦、亭湖羊角椒等蔬菜特色优势产品,以县域为范围,形成“1+N”蔬菜产品结构。组织实施“1050”工程,重点打造西甜瓜、辣椒、大蒜、花菜等10大精品产业,建设52个万亩特色基地,累计建成面积达70万亩以上。

“顺着这条水泥路一直向西,路两边的几十个塑料大棚都是他的。”在响水县南河镇兴南村,说起罗会兵,当地村民都熟悉。从打零工维持生计的普通工人到成为村里的西兰花种植大户,从年收入不足万元到年收入十几万元,罗会兵成功走上了小康路。

现在的响水已是全国闻名的“西兰花之乡”,县蔬菜站站长徐亚兰介绍,响水是全国春夏和秋冬之际西兰花的最佳生产带之一,所产西兰花深受消费者欢迎。西兰花作为响水地方特色蔬菜,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其中核心区集中连片种植面积4万亩,年产优质西兰花12.5万吨,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2.6亿元。

转变方式,产业品质稳步提升

只有标准化生产,才能实现品质的稳步提升。

盐城市加快建立涵盖产地环境、育种、栽培、采收、储藏、加工、运输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全环节标准体系,实现生产全程有标可依,用标准统一质量。全市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使用,建立健全生产记录,加快推进质量可追溯管理,全面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形成质量安全管理闭环,产品质量自控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在建湖县逸馨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农事记录、投入品使用、监管记录等生产档案实现了全部电子化,做到自带“一码一证”上市,实现了从田头到市场全程质量可追溯。通过省级追溯平台,消费者可以全过程查看到产品质量。2020年一年时间,该基地打印溯源标签达35700张。

为更好对接上海市场、达到上海标准,盐城市还建设了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37家,并按照“推行五化标准、开展六统一管理、实现六个百分百”的要求,累计创建部、省蔬菜标准园125个,绿色蔬菜产值达130亿元。

科技引领,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近两年来,盐城市不断深化与优势农科教资源合作,与南农大、省农科院、扬大等单位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加强优质、高产、多抗品种及特色化、专用化品种引进筛选和示范推广。40多个新品种在全市示范推广,建成64个蔬菜规模化育苗基地,年育苗43.2亿株,商品苗种植比例达27.6%,市场蔬菜供应品种持续丰富。

盐城市还进一步发挥产业导师团作用,推进建立合作联盟,联合开展节本增效科技协同创新、集成示范、推广服务,全面推广蔬菜产业各类先进技术。2020年,全市开展西瓜重茬地淹水脱盐、水肥耦合、番茄整枝等技术试验研究10多项,当年种植秋西瓜获得成功,亩效益7000多元;水肥一体技术,为种植户节省用肥20%、亩省工3.5个、亩增收1500元;双杆整枝技术,有效控制番茄生长,增产15%,亩增收1250元。

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离不开设施装备的提升。在东台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海升番茄星球工厂的智能化玻璃温室里,一株株番茄整齐排列,长势喜人。温室采用先进智能中央控制系统、智能作物机器人医生监测管理系统、智能人工管理系统、番茄打叶机器人、精准水肥循环再利用系统,实现果蔬高效化、集约化生产。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建成设施农业面积260万亩以上。

机制创新,富民效应日益彰显

农业新型主体的引领带动,为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

为更好发展农业现代化,盐城市加强指导服务,落实扶持措施,大力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主体,强化龙头企业招引,鼓励各类新型主体与小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单首甲是大丰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大户,也是家喻户晓的“土专家”,常年开展茼蒿种植技术研究攻关,成功将每亩用种量从6公斤降至2公斤,实现亩均节本320元,每亩产量提升至2000公斤。他还大胆改革创新,探索出长季节栽培、茼蒿-青椒/茄子/甘蓝-茼蒿、茼蒿-甘蓝-甘蓝等因地制宜的栽培模式,实现生产效益提高20%。

近年来,盐城市围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目标,大力推进龙头引领、多元销售、品牌培育等工作重点,全力提升蔬菜产业层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好产品是产出来的,好品牌是传出来的。”盐城市立足“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协调发展机制,以“盐之有味”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培育壮大一批“盐”字头蔬菜品牌,全市6个蔬菜产品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32个品牌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农业接轨上海等系列活动,全方位展示盐城现代农业发展和蔬菜园艺产品,在上海等长三角地区已开设了农产品直销窗口765个,切实扩大“盐”字头优质蔬菜影响力。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