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积极推进优质蔬菜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品质农业

来源: 时间:2013-11-22 点击数:

    2013年以来,常州市始终致力于稳定蔬菜市场价格、安定群众生活、保障市场供应、加强蔬菜生产,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工程建设为平台,大力推进蔬菜基地建设
    常州市提出“建设发展标准化常年菜地10万亩,时鲜蔬菜自给率达到70%”的规划目标,严格落实“菜篮子”最低保有量制度,加大蔬菜种植基地和设施农业建设力度,提升地菜、应季菜自给能力。同时,设立高效设施农业发展重点专项资金,对新扩建500亩以上的重点高效农业园区择优立项、重点扶持,对新建连片100亩以上钢架大棚(含连栋式)每亩补助1500元等政策措施,蔬菜生产基地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快速发展,常州全市现有100亩以上的蔬菜生产基地和企业47家,其中千亩以上的蔬菜生产基地和企业14家,面积5万余亩,产量28.4万吨,食用菌生产基地28万平方米,生产量7000吨。
    二、以促进流通为手段,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在推进蔬菜基地建设、保障城乡菜篮子供应的同时,常州市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对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产品流通的调节作用。一是加快重点批发市场建设。投资6.6亿元迁建了全国农产品综合批发十强市场——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加强专业功能区建设,改造升级后的新凌家塘市场面积达1306亩,拥有1.3万吨的高低温冷库,今年市场交易额预计将超过150亿元,通过南菜北运、北菜南调、东西互补,丰富了华东地区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对我市“菜篮子”供应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解决了淡、灾、急和突发性事件期间造成的短缺难题。同时,通过改善苏浙皖边界市场、横山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重点区域性批发市场的经营环境,使全市的蔬菜等农副产品流通充裕,丰富了零售市场的供应结构。二是开展农超对接活动。为完善地产菜的直销渠道,提高地产菜市场占有率,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全市大型连锁企业稳价保供农超对接”活动,鼓励蔬菜种植基地和企业通过“菜地+菜场”的直销模式进入菜场,引导超市设立专柜销售本地蔬菜,增加大众蔬菜品种及一元以下蔬菜的的拥有量,全市23家大型连锁超市和14家蔬菜生产基地(企业)进行了面对面的对接活动,超市根据蔬菜生产基地的具体状况进行“订单式储备”,解决蔬菜基地“卖菜难”和超市“买菜贵”的问题,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使消费者买到更便宜和新鲜的蔬菜。三是加强市场应急预测。制定了常州市重要生活必需品供应短缺应急预案,依托江苏凌家塘市场的仓储功能,选择耐贮存、易运输的蔬菜品种建立临时性的储备;完善蔬菜流通信息监测网络,在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大卖场)、菜市场设置主要蔬菜价格直报监测点,加强对蔬菜批发、零售市场的成交量、成交价、库存量和流向的监测,提高对蔬菜生产市场和价格走势的分析和预警,积极引导蔬菜种植户、经营户合理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稳定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市场预期。
    三、以稳价保供为目标,推出十二条贯彻措施
    常州市委、市政府通过了包括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平抑价格、加强监管、落实补贴及做好监测预警和长效管理等为重点的十二条贯彻措施,提出了“加大政策扶持,发展农业生产;拓宽保障渠道,稳定市场供应”等具体举措,并要求市农委牵头尽快拿出全市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整合由23家超市、103家菜市场、286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乡级连锁店组成的零售应急网络,促进保供工作的城乡统筹。完善市区103家菜市场农副产品自产自销区的监管工作,鼓励蔬菜种植企业(户)直接进入菜市场销售,通过有序竞争平抑市场价格;倡议大卖场、超市、农副产品连锁经营企业开展“微利菜价”促销活动,大力增加一元及一元以下蔬菜的供应品种和数量,促进大宗蔬菜市场价格的稳定。建立健全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把粮食、蔬菜等主副食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的任务要求,纳入调控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立“菜篮子”工程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确保保供稳价成为政府审议的经常性工作。综合性的措施使我市的市场调控显现出初步成效,呈现出“三个总体稳定”:市场供应总体稳定、价格秩序总体稳定、社会舆情总体稳定。从近期的监测情况看,市场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大部分高位企稳,特别是有自产自销点的菜市场,一元及一元以下蔬菜的品种逐渐增多,社会的总体反响较为良好。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常州市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