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点 奋力开创江都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局面
去年以来,江都区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农业基本现代化试点工作要求,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十项行动计划,深化农村改革,推动转型升级,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性发展态势,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80.5亿元、增长8.5%,农业增加值46.25亿元、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13570元、增长13.2%;荣获全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县(市、区)、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市、区)称号,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位列全省第二方阵。主要成效与做法是:
1、粮食生产有望实现十连增。努力克服各类不利因素,战胜了冻害和烂麦场灾害,夺取了夏粮增产和油菜平产的好形势,全面落实以秋补夏措施,粮食有望连续十年增产。全年粮食总产力争突破70万吨。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87.2%,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实现农机跨区作业收入2.32亿元、增长3.6%。农业综合开发实现财政投入4800万元,再创历史新高,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项目建设获得省、市考核“六项第一”,小纪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创成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
2、高效设施农业快速提升。加快50亿元连片高效设施园艺产业基地建设,高效设施农(渔)业面积达23.8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21.2万亩、占耕地的20.4%,高效设施园艺产业基地实现产值47.9亿元。强化项目建设,新引进农业项目122个,协议投资20.8亿元,新发展重大项目15个,列入扬州考核的重大项目建设位居第一。深化阿波罗花木批发市场体制改革,引进新主体入驻发展,提升市场发展层次。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通过省计量和资质“双认证”。丁伙镇创成全国“一镇一品”示范镇,樊川镇永安村、丁伙镇双华村、仙女镇横沟村、小纪镇吉汉村、武坚镇杨景村创成省级现代农(渔)业示范村。
3、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突出适度规模经营这一主线,同步推进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经营主体培育、经营权质押贷款,不断将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引向深入。目前,70%的村完成确权登记;“三大合作”组织突破900个,工商登记率达100%,入社农户比重达86%,所有镇建有专业合作联社,创成省市“五好”示范社53个,宜陵宏顺农机合作社创成国家示范社;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80.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7.9%,115个村基本实现整村规模经营、面积达33.5万亩,宜陵镇实现整镇适度规模经营,郭村镇前巷村社会化服务覆盖全村所有农户。
4、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加大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力度,完成90%的镇村河道、村庄河塘疏浚整治任务。规范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现投入4443万元,建设村级公益性设施项目122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沿运灌区一支渠改造等一批民生工程实施到位,改造骨干河道危桥13座、农村危桥88座。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3.13公里、交通桥梁18座,新开通镇村公交线路14条、开通率达54%。创新建立秸秆综合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完善责任机制,秸秆禁烧率达100%、综合利用率达95%、还田率达86%。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江都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还不算高,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对照《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部分指标实现程度还比较低,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离农业现代化指标要求差距较大,序时达标的压力也很大;部分考核指标已作了调整,调整后的“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和“高效设施农业保险保费占农业保险保费总额比重”这两个指标对我区农业现代化实现度影响较大。
下一步,江都区要紧紧围绕以完成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试点为目标,按照“农业园区化、生产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信息化”的思路,积极探索新路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试点工作,力争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以上,粮食总产70万吨以上,高效设施农(渔)业比重21%以上,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78%,“三大合作”入社农户比重提高到90%以上,林木覆盖率达23%,建设8大农业园区、2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培植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个,争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主攻弱项指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均衡化。经预估分析,至目前我区农业基本现代化实现程度低于60%的指标有4项,分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59%)、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59.5%)、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产值之比(50%)、高效农业保险保费占农业保险保费总额比重(17%)。这4项指标权重之和占总数的20%,这些弱项指标是今后我区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重点攻克的目标,力争取得新的突破。一是加速推进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围绕到2014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要求,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培强特色产业促增收,大力推进花木、蔬果、特水等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推进农民创业,带动农民增收;着力服务农民多渠道就业,完善公共服务网络,强化“五有”农业服务中心功能,推行政府服务、企业服务、农民合作服务、技术机构服务“四位一体”的社会化服务;着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民间的紧密协作,促进效益最大化、利益均等化;着力帮扶低收入农户,开展农村新一轮低收入农民脱贫奔小康活动,结对扶持共建促增收,坚持输血帮扶和造血帮扶相结合;着力发展二三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培育致富项目。二是加速推进持证农民培训。围绕高效设施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开展农民培训,今年必须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6万人次,持证农民培训8000人。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财政补贴力度,确保到2014年持证农业劳动力比重达35%以上。三是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产业集聚,培强育大优势特色产业,基本建成1个年产值50亿元的高效设施园艺产业;积极创建“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建成国家、省“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5个。推进基地建设,继续提升省级花木生产基地建设档次,规划建设万亩永久性蔬菜基地,进一步放大沿江、沿运、里下河特种水产业优势,争创名牌农产品。推进龙头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培植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规划建设1-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新培植农业龙头企业8家,力争创成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四是加速推进高效农业保险事业。进一步加大政策创新和行政推进力度,优化项目联动,降低承保门槛。优化保险服务,大力提高高效设施农业保险覆盖率,力争到2014年全区高效农业保险保费占农业保险保费总额比重达35%。
2、提升五大工程,增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引领力。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精神,大力推进五大提升工程,提高现代农业发展层次。一是基础产业工程。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效益,扎实开展“亩产吨粮县”创建活动,确保全年粮食面积140万亩以上,总产70万吨以上,实现“吨粮县”和粮食总产“十连增”目标。组织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项目,确保完成省下达的“十二五”期间新增粮食产量7800万斤任务。二是高效农业工程。大力推进农业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建设扬州富达高效水产、扬州吉利来葡萄园、丁沟黄花葡萄园、浦头泰华农业生态园、仙女现代花木产业园、丁伙现代花木产业园等8个高效农业重点项目,创成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4个。今年力争高效设施农(渔)业面积比重达21.2%。加快畜禽健康养殖推进示范步伐,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今年创建畜禽健康养殖示范基地20个,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三是经营服务工程。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大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机制,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今年,在总结、推广宜陵镇整镇推进规模经营有效做法的基础上,每镇再选择4-5个村整体推行规模经营,力争60%的村实现整村规模经营。深入推进农村“三大合作”,加快“五好”合作社建设,确保新创省市“五好”合作社40个以上。四是绿化造林工程。大力开展道路绿化、河道绿化、田园绿化、村庄绿化,重点围绕“六路、六河、八园”建设,提质扩面增效。在仙女镇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生态中心,加快启动建设步伐。全年新增植树造林1.5万亩(其中成片林1.1万亩)、四旁植树300万株,林木覆盖率达22%。五是设施装备工程。实施农业机械化行动计划,大力推广新机具新技术,今年共推广75马力以上拖拉机41台、插秧机238台(其中乘坐式插秧机217台)、联合收割机130台,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提高到88%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4%。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积极上争扶持项目,推进沿江、沿运、里下河三大连片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今年力争建设高标准农田6万亩。加快沿运灌区末级渠系改造,推进农田水利连片治理,维修改造灌排泵站194座、圩口涵闸57座,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4万亩、农田治理2万亩。推进水利交通政府实事项目建设,实施红旗河等一批骨干河道治理,改造骨干河道危桥5座、农村危桥77座、里下河圩区圩堤达标加固82.6公里,新建、改造农村道路30.65公里、交通桥梁15座,新开通镇村公交线路2条。
3、改善民生幸福,提升农业现代化群众满意度。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需具备“987”的条件,即:21项监测指标总得分达90分、单项指标实现度达80%、群众满意度达70%以上。对此,大力推进三大民生幸福工程,确保群众满意度序时达标。第一,科技兴农创新工程。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大力推动科技进村入户、入社入企。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今年推广新品种50个、新技术20项、新模式10例。创新为农服务方式,在郭村镇前巷村试点基础上,搭建全区农业生产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第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建立生产记录制度,实施产地准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强化镇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建设,区镇联动,部门协作,提高监测手段与监测能力,实现农产品产地检测全覆盖。加快品牌创建步伐,今年新增农业“三品”产地8万亩,“三品一标”农产品23个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98%以上。第三,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工程。按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农业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生态立体种养模式,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加强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确保综合利用率达97%以上。加大规模养殖场环境治理力度,推进畜禽养殖粪污集中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实现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培育一批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创建一批美丽乡村。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扬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