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土地流转文章 发展生态规模农业
农村改革开放和农村土地承包三十多年来,特别是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施行以来,农村的经营体制发生了极大转变,农民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参与土地股份合作社,身份由农民转变为社员(股民),生产方式由从事一产转变为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参与二、三产业,获取工资性收入。与此同时,还依据拥有的股权,从合作社获得分红,为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流转出的土地,通过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促进了农业增效,成为了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广陵区头桥镇红平村通过组建太平圩土地股份合作社,秉承“家庭农场”的理念,探索发展模式,改善经营方式,创新分配办法,拉长产业链条,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走出了一条既保障农户持续稳定增收,又促进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的新路。
一、基本情况及成效
红平村地处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辖28个生产组,现有人口3216人,耕地2545亩。早在2000年就创成了省优质稻米基地。近年来,由于受传统农作方式的束缚,农业生产始终处于“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状况,由于生产成本高,生产质量低、资源浪费严重,不能充分发挥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
针对这一现状,红平村先后到江都绿杨湖村和江苏金运农业科技发展公司学习取经,借鉴兄弟村的先进做法,结合本村的村情、民情和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科学合理制定了发展规划,计划用2-3年的时间将全村所有承包耕地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实行高效化、生态化规模种植。2010年该村深化农业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太平圩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发展市场农业、规模农业、生态农业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通过搭建土地流转平台,促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做活土地流转文章,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2011年流转承包耕地600亩,2012年增至1010亩,今年一季度达到1600亩,三季度达到204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5%,共涉及8个生产组,参股农户331户。农地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初显雏形。
二、运作模式及特点
1、经营模式优。太平圩土地股份合作社运作模式是由村委会与农户签订流转协议,将成片集中流转承包的土地,结合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由村组干部实行集中开发、连片种植,兴建产业基地,同时聘请2名“老把式”,负责田间的日常管理,农忙季节,聘请临时用工,按日计酬。从土地利用上看,土地流转后每亩增地7%左右,节省人工30%以上。从土地产出效益看,土地可以通过集中种植经营,扩大生产规模,引进新技术品种,调整种植结构,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的效率,也为提高机械化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产出效益。同时也将农民从传统的耕作方式中解脱出来,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有些成为农业工人增加工资性收入。
2、服务内容全。合作社为全体社员提供“六统一”服务,即统一规划、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防治、统一收割、统一外运。每年播种前,合作社对流转地块进行合理规划,确定每一地块的栽种作物种类,如低洼田地块种植荷藕、水芹、茨菇等水生作物,荷塘发展水产养殖业,高地建成高效设施农业,其余种植有机稻米等;开挖育秧池,培育秧苗;组织农业机械进行机插秧,保障秧苗的种植密度,提高成活率;聘请专业农技人员,做好“一喷三防”,进行病虫害防治;联系农机手,进行机械收割;租用运输车辆,将初步加工、用于销售的粮食进行外运。通过“六统一”的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病虫害影响,从而提高粮食产量、销售收益。
3、利益分配新。成立合作社之前,红平村农户的土地流转租金仅为200—300元之间,为确保农户收益的持续提高,合作社实行充分惠民的“三次分配”机制。首先是确保农户每亩保底价为粳稻390斤,农民可选择拿粮食或按市价折算成人民币,以后按国家粮价调增幅度递增,2011年每亩达500元,2012年每亩达到546元,今年预计达585元。其次,村委会将流转的土地交与土地股份合作社运作,合作社根据当年经营利润,村提取20%作为风险基金后,剩余80%经股民代表审核通过后,进行二次分配,合作社获得其中40%,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股民获得其中的60%,作为分红收入。2012年,合作社经营了水稻一季,产值达100万元,剔除各类生产成本后,获得净利润12.6万元,用于农户二次分配的金额为6万元,参股农户平均每人分配181元。第三,合作社将与民资企业联营合作,组建营销公司,计划将公司经营净利润的5%用于参股农户的三次分配,促进农民增收。
4、发展前景好。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吸引民资工商资本投入农业产销领域,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目前已与南京某投资商签订了联营协议,创建“扬州市九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村集体以村级资产黎明农庄折价入股,与投资商四六占比。目前企业已经商标注册。同时与南京农科院签订协议,为规模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年内可推出自主的特色产品,打造优质大米品牌。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来建设现代农业园,设立农机服务站和植保服务站,农产品加工中心、产品销售中心等服务机构。其中粮食仓储1500平方米,生产加工区500平方米,农产品展销区300平方米,添置粮食烘干机和碾米机等机械设备。在2-3年内,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立体经营模式。公司负责发展、规划、加工、营销和技术指导,基地负责生产(根据生产规模可向邻村发展)。农户以发展庭院经济为主,将家前屋后种植的果、蔬等产品,通过公司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后,由公司统一收购、统一包装,进入超市、市民餐桌。预计到2014年产销售可达千万元,年利润达百万。
三、存在问题及困难
红平村太平圩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总体规划、运作模式、发展前景均符合当前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解决。
1、可分配利润偏少。由于合作社目前仍然限于传统的稻麦两熟,受亩产和收购价格的限制,农产品收益增长不快,剔除各类成本后,净利润偏少,农户获得的分红金额不多,促进农户增收的效应不明显。
2、合作社规模不大。合作社现仅流转土地1600亩,每年的产量既要保证每户农户390斤的保底分红,又要进行市场营销,增加利润,以现有的规模,难以取得较好的成效。
3、配套设施难落实。为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土地产出效益,需要建设一些配套设施。但粮食仓储、生产加工区的建设,乃至粮食烘干机和碾米机等机械设备的落户,都涉及用地问题。目前已成为合作社后续发展的最大难题,急需解决。
四、发展方向与对策
1、以红平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村组。要以红平村作为农产品初步加工的核心区域,加快周边村组土地流转速度,组建合作社,作为太平圩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分社和粮食种植基地,为总社提供产品源,由总社或公司进行营销,增加销售利润。
2、以合作社为主体,争取资金政策扶持。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合作社主体地位,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扶持资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扶持资金要向合作社倾斜,形成叠加效应,扶持合作社做大做强。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帮助合作社解决农业设施用地难题,促进合作社走上产供销一条龙链式发展之路。
3、以促增收为关键,不断提高产出效益。合作社要始终坚持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促进村集体经济实力壮大为目标,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申报农产品无公害品牌、争创知名品牌,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附加值,严格按照合作社章程的规定,规范运作,及时分配,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4、以原生态为重点,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在合作社流转成片规模土地,实施集约节约种植的基础上,以融入广陵主城区为契机,以黎明农庄和莲园农民文化广场为载体,打造生态农业乡村游,使市民假日和休闲之余走乡间小道、观田园风光、品农家菜肴、住整洁村庄。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扬州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