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县以园区为载体打造现代农业

来源: 时间:2013-12-13 点击数:

    园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效益好、带动力强,直接提升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水平,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广阔天地。近年来,赣榆县大力整合农开等涉农资金,以“园”破题加快农业园区产业化进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成为农村经济新亮点,推进了农业基础设施改造,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对全县农业园区田、林、路、渠、涵、闸等进行综合治理,把一大批农田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规模大、效益高、生态好”的标准化现代农业园区, 并成为全县大地上盛开的朵朵奇葩。成为赣榆现代农业的特色名片。
    一、发展现状
    地处苏北鲁南交界处的赣榆县,境内平原、丘陵、滩涂各占三分之一。近年来,赣榆县根据本地实际,把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全县农业快速发展的突破口,坚持以绿色无公害为品牌,以园区基地建设为载体,基地带动,龙头牵动,示范带动,全面打造现代农业园区经济发展新格局,全县形成“平原腹地科技农业示范园区、丘陵山区生态林果农业园区和沿海滩涂公司型农业园区”的三大特色农业经济产业圈,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全县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打下坚实基础。
    一区一品格局日趋明显。近年来,赣榆县充分利用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一优势,引导农民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坚持把有限的资金投向开发效益好、市场前景好、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农开项目上,突出建设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园区,重点支持发展特色农业,切实提高开发效益,使农业综合开发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目前,全县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区一品、一区多品、区区有特色的农业综合开发新格局。例如该县厉庄大樱桃示范园区实施的丘陵山区开发项目,发展5000亩优质大樱桃种植,由于品种优良,生态环保,产品供不应求,亩效益超万元。
    规模开发效益逐步提升。赣榆县实施基地带动,突出建设特色农业园区,在坚持“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培育支柱”的原则上,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思路,通过订单农业,重点发展了一批无公害蔬菜、果品等特色种植基地,把规模开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突出区域特色,实施连片开发、效益开发、规模开发,大力推进高效规模化农业园区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提高特色农产品经济效益和市场占有率。近年来,先后在丘陵山区扶持发展了蔬菜、芦笋、中药材、苹果、黄金梨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万亩芦笋、万亩中药材、万亩蔬菜等一大批特色规模生产基地。通过规模开发,提高了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扩大了特色农业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了项目区的经济效益。
    科技带动提高园区农民种植技术。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辐射带动下,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稳步提高。近年来,赣榆县积极与科研院所对接,聘请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支撑,采取多种形式,改善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外部条件,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着力培育和造就适应高效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农民,大面积推广套种间作技术,发展立体种植,提高单位面积的综合效益。如近年来在厉庄、黑林等镇开展作物套种和鹌鹑、草鸡等生态养殖,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园区架起企业与农民合作的金桥。赣榆县在实施特色农业园区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将扶持重点向企业产品优势明显、出口创汇潜力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大的外向型龙头企业倾斜。对市场前景广、产品质量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水产品养殖企业,在项目、资金、销售等方面,实行“重点投、连续投、加大投”的办法,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增强拉动能力。如该县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富裕食品公司,每年直接与农民进行订单生产,带动了全县的黑莓、草莓、药材、腊根等特色农产品种植5万余亩,其中一半以上产品全部出口。上市企业康缘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委托中介与该县农民实行公司化合作种植中药材,并实行订单种植、管理和销售,保证了农户经济收入。
    品牌推动实现农业园区生态发展。近年来,赣榆县特色产业在园区的辐射带动下加快发展,通过大力培育标准化、工厂化无公害种养基地和特色农业园区品牌,加快实现由传统粗放型农业向现代生态型高效农业转变,全面提升特色农业园区的综合效益,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目前,全县培育优质粮食、蔬菜、芦笋、中药材、银杏茶等无公害基地16个,培育颜河牌蔬菜、欢墩牌芦笋等无公害农产品特色品牌30个。全县共建厉庄有机大樱桃、金山有机茶叶等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个,并被列为“全国无公害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县”、江苏省首批无公害水产品质量建设整体推进试点县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建设整体推进县等称号。
    二、存在问题
    赣榆县自1988年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以来,相继进行了六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三期利用世行贷款开发项目建设,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1亿元,改造中低产田30万亩,增加灌溉面积2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200万公斤,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80元以上,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但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园区规模不够大、设施投入不足。部分农业园区农产品连片规模不大,特别是在农产品加工销售上,依然实行单打独斗模式,没有形成区域格局和集团销售合力,市场占有率低。部分农业园区基础设施明显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园区的快速发展。
    二是科技投入水平不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农业园区科技投入水平总体不高,在科技推广中,仅注重产中服务,缺乏产前、产后服务,多数农民及农业企业得不到销售服务的指导,,制约了农业园区生产结构调整优化。部分农业园区农民的文化水平仍普遍较低,缺乏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市场意识、品牌意识、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有待提高,缺乏商标、专利、订单等方面的法律保护意识。
    三是示范带动力不强。部分农业园区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比较松散,龙头企业与农业的联结机制不强,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不强。部分农业园区内的现代化农业气息不浓,开发项目只是一般性农业适用技术推广项目,达不到科技含量高、经济附加值高、出口创汇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要求,园区缺乏名特优珍品牌。
    四是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与资金投入缺乏。农业的市场化离不开信息化,农户信息不灵,会导致生产趋同化。由于农业园区许多农户不熟悉市场,不能对未来市场变化进行科学的预测,在生产安排上往往彼此模仿,盲目跟从,导致市场供求失衡,生产效益低下。加上农业园区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积累少、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等原因,使投资农业的资金明显不足。
    五是农业园区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业项目区农户在生产与经营中“各自为政”,使特色农业生产难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也不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创特色品牌。同时,目前农技推广人员中多数从事经济作物生产,大部分技术人员是“只懂粮棉油,不懂名特优”,不能提供发展“名特优新”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不利于特色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三、推进措施
    特色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取向和鲜明特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发展特色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性的战略任务。因此,只有找准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特色农业园区的着力点,在发展特色农业园区方面坚持突出重点,狠抓关键,才能保证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强化综合治理,突出农业园区特色。加强特色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前提,当前,要加大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提高园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做好土地治理规划,实行集中投入、连片开发,通过沟渠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和桥涵闸站洞的综合配套,加大对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工程的投入,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将农业园区建设成为高标准、规模化、效益型的特色农业园区生产基地。
    二是扶持龙头企业,引领特色农业园区发展。要重点支持生态型、科技型、精深型、带动型的特色农业园区产业化经营项目。要创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农业园区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开发模式,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发建设特色农业园区基地,不断扩大有偿无偿开发项目、贴息项目、参股经营项目的投资规模,加快特色农业园区的成长与崛起,引领特色农业园区向纵深发展。
    三是支持合作组织,创新特色农业园区建设机制。现阶段的特色农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农业,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方式。要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等三大合作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增强其服务能力,促使其走上良性运作和健康发展的轨道。对规模较大、运作规范的合作组织,要在其基地建设、产品标准化建设、品牌建设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积极创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主体,鼓励发展产业化经营项目。
    四是重视品牌建设,提升特色农业园区效益。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显得越来越关注,其需求量也会日益增长,从而激发了特色农业园区的发展潜力,同时也使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因此,要加大特色资源、特色优势、特色产品的宣传力度,支持特色农业产品参与国内外农业会展活动,支持特色农产品进入国内外知名的大型连锁超市,扩大品牌的知名度,保证特色农业获得较好的经济回报。
    五是普及园区农业种植技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农业园区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使农民增强生态农业意识、了解生态农业理论、掌握生态农业技术,要配合农林等部门做好生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普及推广工作,加强农业园区的整体规划,指导和支持农民群众搞好园区农田林网化、水渠洁净化、环境花园化建设,创新农业园区生产新技术和新方法,加大农业园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江苏省连云港市发改委)
 

  • 项目咨询一部:025-83713053

    项目咨询二部:025-83117011

  • 电子信箱:jsnjfw@163.com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1号

主办: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788号 苏ICP备10041884号